ID: 17827353

4.2中位数 说课教案 2023—2024学年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19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3次 大小:236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中位数,教案,2023,2024,学年,青岛
  • cover
《中位数》说课稿 (一)教材说明: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统计中,对数据的分析以及做出科学推断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平均数”在小学和前两节也已经初步学习,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非常广泛;但现实生活的事务是多方面的,针对数据中出现的“异常值”时该如何评价呢?中位数应运而生。从知识的掌握看:它是对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进一步完善,提高数据分析能力。从数学的应用价值看:从“单一”的“平均数”评价逐步过渡到“多元”的综合评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社会生活问题,积累数学应用、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②、在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统计、计算中培养认真、耐心、实事求是的态度。 (3)情感与态度目标: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其自信心。 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习积极性;在中位数的学习中,渗透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以及树立求中位数时对应的数学思想。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中位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在描述一组数据特征方面的差异,对统计数据多角度、全面的分析。 4、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主要采用“以问题为中心”讨论发现法。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学习;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及思想方法的概括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其主体地位;教师是通过参与学生活动中以启发、调整、激励体现主导地位。 5、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下面两个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某次数学考试,小英得了78分.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2个62分,1个30分,1个25分.小英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4分,所以小英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数学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小英对妈妈说的情况属实吗?你对此有何看法?(这个问题学生感兴趣,) 2.实验失败班的九个成员的年龄: 姓名 狗蛋 豆包 面瓜 上官 欧阳 铁锤 linda 三角君 年龄 12 13 12 14 12 13 12 152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30能不能体现出集中趋势,为什么? 如果没有152岁,剩下7个数的平均数是12.57岁,就合情合理了。 可见,一组数据中如果出现了不合群的极端数,平均数就会带跑偏,从而反映不出数据真正的集中趋势,所有咱得找一个无视极端值的数才行。那就是今天的主角“中位数”。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中位数:(通过简单数据认识中位数,降低学习难度) (1)1 2 3 4 5 (2)1 2 3 4 5 6 7 (3)1 2 3 4 5 6 (4)2 5 1 3 4 (5)3 2 4 1 总结: (1)中位数的概念:一般的,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找中位数的一般步骤: 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 看个数:奇数:中间位置的数 偶数: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4、练一练:找一找出下面每组数据的中位数。 (1)2 4 5 4 3 (2)9 28 15 2 7 12 (3)34 30 28 24 20 19 17 5、思考: (1)中位数确定与这组数据由小到大排列和由大到小排列有关系吗? (2)中位数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某一个数吗? (三)典例分析 例1、这里有15名男生的身高(单位:厘米)分别为164,172,178,170,165,168,167,172,169,170,170,156,161,170,159 求这15个同学身高的中位数。 如果又加上一名身高173厘米的男生,新的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什么? 例2、某商店本月1-10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