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7879000

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62张PPT)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6次 大小:56326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 cover
(课件网) 课外古诗词诵读 1.反复朗读,了解四首词的特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3.结合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歌主旨,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定风波 苏 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词独具风格,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他的代表词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等。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苏轼与朋友一起出游,在路上突遇风雨,朋友都狼狈得四处躲避,而他却毫不在乎,在风雨中泰然自若,缓步前行。这首词就是记录这次经历的。 朗读课文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听诗歌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感情。 理解词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人物:词人与朋友。 事件:途中突遇风雨。 感受:众人狼狈不堪、词人雨中漫步。 有人带雨具先走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指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高声吟咏长啸 草鞋 蓑衣,用棕等制成的雨披 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行走。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便胜过骑马,又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度过我的一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形容微寒 偏西的阳光 方才 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译文:春风微寒,吹醒我的酒意,我感到微微的寒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刚才风吹雨落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合作探究 1.概括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情,下阕写雨过天晴的感受。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人物形象。 3.赏析“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用了象征手法,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此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表达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4.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所展现的画面。 春风微凉吹醒词人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露出笑脸正好与词人相迎。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雨后初晴图。 5.“也无风雨也无晴”语意双关,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风雨”和“晴”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和晴日,又暗指政治上的风雨、人生逆境与人生顺境,表达了词人随遇而安、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和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 。 6.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7.苏轼的这首词,一语双关,以小寓大。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世间风雨极多,面对挫折困难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