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794652

岳麓版历史选修1第8课张居正改革(共82张PPT)

日期:2025-05-1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9次 大小:1312159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岳麓,历史,选修,8课,张居正,改革
  • cover
课件82张PPT。第8课 张居正改革深圳市翠园中学孙曙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并不乏有起自平民而荣登宝座的皇帝,刘邦、朱元璋都以开国的一代君主享名青史,但却少有出身寒微而力挽狂澜的宰相,张居正就是罕见的一位。他从秀才、举人、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在明朝万历王朝初年当了十年首辅,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把衰败、混乱的明王朝,治理得国富民安,人们赞扬他是“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救时”,是很高的称誉,这不仅表明他在王朝颓败之际是一位临危制变的大政治家,更以威振一世的非常举措彪炳史册。他的赫赫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导言面对明朝中后期内外交困的局面,内阁首辅张居正变法革新,力挽狂澜,奇迹般的在北疆化干戈为玉帛,并依据扭转“神运鬼输,亦难为谋”的财政危机。然而张居正死后却遭到削夺官秩,抄没家产的厄运。对张居正改革成败及身后毁誉进行探究批判,将使我们获得深刻的历史教益。近代学人梁启超说:“明代有种种特点,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作为政治家,梁启超对他的评价可谓达到了极致。小知识:内阁制与内阁首辅 明清两代的内阁是封建皇朝中央政府的最高办事机构,明朝永乐年间,为了方便协助处理政事,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明中叶以后,由于政治腐败,皇帝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由内阁代替皇帝草拟诏命、敕诰,六部尚书凡事须请示内阁大学士,而且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内阁大学士有多人,地位类似前代的宰相。其中一人为首领,称“首辅”。首辅更是位极人臣,一切朝政归其调度,俨然成为实际的宰相。嘉靖时把持朝纲20年的严嵩和万历时主持改革的张居正,都是明后期影响很大的内阁首辅。改革要仰仗最高的权力。改革的第一个前提是什么,要有位,什么叫首辅呢?首辅是皇帝的私人顾问、私人秘书,这和汉代的、唐代的宰相的不一样,在汉代的、唐代的宰相和皇帝的帝权、王权是CEO总经理和董事长的关系,它的王权和相权是有制衡,在明朝没有了,要给你这个权力,你才能改革,才能形成你雄伟的抱负。道德在现实里面是非常脆弱的,王权真正靠孔孟的忠孝仁义是得不到大权的,你必须要靠一些法术,是儒表法里,就是韩非子、李斯,为了成功不择手段,这样改革的所有的成功者就陷入一种悖论,必须要有一种道德上不光明的手段取得那个位置与权力,他又需要在整个意识上反传统所以他们容易被人攻击。张居正就是这样的。从战国末期到张居正时代,改革家基本上是出身贫寒,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样的人有改革的冲动,其改革的动机多半是报恩,这个报恩就是报知遇之恩,同时也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那些旧的利益团体的人要他们革自己的命是相当的困难。内阁制与内阁首辅明朝的四大权阉主管宦官年号庙号司礼监魏忠贤天启熹宗司礼监刘瑾正德武宗锦衣卫汪直成化宪宗司礼监王振正统英宗明宦官像一、时代的呼唤(背景) 1.内外交困 --客观原因3.明神宗的支持--政权因素2.张居正的才识与决心--个人因素 阅读教材,从客观、政权、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其背景.【十年砍柴】:张居正在少年时代非常有才华,13岁就写诗,他有一首歌“凤毛纯净结、直上劲头竿”,讲他13岁的时候要直上最高竿。13岁的时候去武昌考举人,13岁的时候我们还在上初一,当时就没考上,当时湖广巡抚非常喜欢他,送了他一条用犀牛角做的带子,他说“你以后会腰玉,用犀牛的那种带做腰扣,张居正小小年纪,这个才华,将来是要有宰相才华的,会有腰玉。13岁的时候不让录他,过去是三年一届,16岁考上了。你想湖广,湖南湖北是一个省,当时大明朝第一大省,那时候疆域的人口,他能够从16载脱颖而出,23岁中进士,然后进翰林院,进入宰相的预备学校,明清两代不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