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版美术七年级下册 《书法的结构之美》 一、教学价值和意义 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象征,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魅力。通过书法教学,让学生领会理解汉字文化以及书法艺术的崇高和深广的哲思情理,可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塑造完美人格。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意图帮助学生了解书法间架结构的法则和特点。本课要点是研究点画组合的规范和规律。教材用形形色色的自然万物和建筑结构等比喻进行启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书法形态。教材分别用六个段落介绍书法结构的法则和审美特征如:“端正平稳之美”、 “均衡对称之美” 、“疏密匀称之美”、 "迎让避就之美”、“主次分明之美”、 “形态变幻之美”。 学情分析 东湖学校生源主要是城乡集合的孩子们,三分之一的孩子生在农村。他们对书法作品、作品欣赏接触较少,有的也仅在上学期《书法的点画之美》一课中拿过一次毛笔。通过上节课《书法的点画之美》的学习学生们已掌握最基本的拿笔姿势和笔画书写方法。同学们虽然对书法接触较少但与此同时也体现出对书法艺术及其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设计思路 用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书法形态,主要从书法结构的法则和审美特征如:“端正平稳之美”、 “均衡对称之美” 、“疏密匀称之美”、 "迎让避就之美”、“主次分明之美”、 “形态变幻之美”。分别以形似物象对照,通过多个特殊现象发现一般规律,例字介绍、语言描述、观察临写,体会汉字的书写韵味。 五、教学组织策略 1.教学组织 工具材料:毛笔、书画毛毡、毛边纸、每人一份;砚台、墨汁、课本若干。 课桌摆放:四-六人(一组)桌子相对合并。 2.教学策略: (1)按分配的两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可以就“端正平稳、均衡对称、疏密匀称、迎让避就”三个段落内容按顺序展开,解决正书“篆、隶、楷”基本结构特征的认识问题。运用辅助线来分析建筑、生物与字形相似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端正平稳、均衡对称、疏密匀称等特征。这一环节需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迁移,通过图片与字形的比对,感悟书法产生端庄形态的关键原因。“横平竖直”是保证字形端正的基本原则,在篆书笔画中尤其重要。楷书的横画有一定角度的倾斜,这种整齐划-的倾科在视觉感受上是平正的。“计白当黑” 是把握疏密匀称特点的认识方法,笔画之间的空白与笔画同样重要,它们都是字形结构的组成部分。书写对称字形对初学者来说比较困难,难在书写过程中对字形的整体把握。“迎让避就” 针对的是一个字左右部件关系的处理,是使两个部件合为一体的手段,像中国建筑的斗拱结构紧密穿插,相互咬合。临写习作要强调书写质量,分层练习(笔画不宜过于繁复)。学生应注重临写过程中的感受,通过临写和交流获得认识,体会汉字字形结构规律,感受书法结构的美感。这是本课教学活动设置的真正意义。 第二课时: 就“主次分明、形态变幻”二个段落展开。 “主次分明”指众多笔画在一个字的结构中呈现凸显和映衬的关系,这种关系通常取决于笔画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形态变幻” 指向临帖或集字练习书写的书法习作,力求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书法之所以能够表现丰富形态的重要原因。就像一个人,他的面容、体形相对固定,但他的表情、姿态、言谈举止却会产生丰富的变化。因此书写出来的字总是随着书写者的不同,书写者心情的不同,书写环境的不同等原因发生变化。变化彰显自然。临帖或集字练习中遇到相同的字需要强调这种变化,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书写习惯,同一个字常常会写得非常相似。非常相似的字在同一篇幅中重复出现会显得极不自然,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变化形态去加以避免。印刷体却不然,它是批量复制的产物,彰显的是规整、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