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8091055

青岛版(五四制2017秋)小学科学 五年级下册 3.2有趣的碰碰球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25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4次 大小:256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青岛,五年级,教学设计,碰碰,有趣,下册
  • cover
11《有趣的碰碰球》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有趣的碰碰球》是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五四制)第三单元《能量的转换》中的内容,对应的是新课标13个学科核心概念里边的第四个学科概念《能的转换与能量守恒》,本单元是在学生对能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也为以后初中学习物理能量守恒定律打下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基础。科学课标中提出的教学策略建议是:利用各种常见的运动情境,让学生体会能的各种形式及转化。能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领会各种形式的能,如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被举高的物体具有势能,物体内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和势能。3~6年级,重点让学生认识能的各种形式,知道能的各种形式会发生转化;7~9年级,要让学生明确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能的转化与做功的关系、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等问题。 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五四制)第三单元《能量的转换》中的第三课时《有趣的碰碰球》。主要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动能势能的转换现象,进一步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认识到动能、势能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并了解产生动能的原因是由于小球被举高产生势能,自由下落势能转换为动能。本节课有三部分内容 1.玩一玩碰碰球,有什么发现?教科书呈现了两组学生玩碰碰球的场景图。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玩碰碰球,根据现象发散思维,提出问题。 2.小球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教科书呈现了两幅特写图和思维导航,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被拉起的小球及其他球运动状态的变化和能量的转移、转换。教科书还呈现了两名学生做玻璃球撞击纸片实验的场景图,目的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小球具有动能,了解产生动能的原因是由于小球被举高产生势能,自由下落势能转换为动能。 3.生活中动能和势能转换的现象有哪些?教科书呈现了3幅场景图:瀑布水流从高处落下、小朋友玩秋千、骑自行车上坡,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动能势能的转换现象,进一步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到动能、势能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势能,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列举生活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换的例子。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碰碰球实验提出有关能量转换的问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分为2课时授课。动能和势能学生虽然生活中见到过,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概念,针对这一情况,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把“玻璃球击破纸片实验”提到了前面,让学生根据这个实验,理解了动能和势能,以及动能和势能的转换;在此基础上再“玩碰碰球”,降低了难度,提高了课堂效率。为凸显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切实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科学课程的学习,对科学这一门课已经比较了解和熟悉,由于科学课上学习的内容非常贴近日常生活,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科学充满浓厚兴趣,能够比较主动地去学习,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都比较高。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思维,同时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动手、实践、探究的能力。本节课我将为学生提供极大的自主探究、自主操作、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由于本节课是教材改编后新添的内容,我校新进的仪器“碰碰球”还没到位,我就在网上购置了“碰碰球”仪器,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器材供学生探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