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教案(教学设计) 授课题目:第一篇 科学认识 积极面对 专题一:走进心理殿堂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概述 课时安排 2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心理现象、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初步判断自己目前的心理健康水平。 技能目标:树立健康新观念和正确的心理健康观,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自我认知情感体验目标:能初步判断自己目前的心理健康水平,能自主调整心理状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难点:消除心理健康认识的误区;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授课类型:理论课 活动体验课□ 其它□ 教学方式:讲授 讨论 活动体验□ 其他 教学资源: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教学过程与内容: 导入(2分钟) 活动:说说你心目中的心理学是什么样的。(学习通APP上发布并投屏) 教授新课(85分钟) 一、认识心理现象 1、心理现象简称心理,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大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主观能动的反映。 介绍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 健康观 询问学生对健康的理解,介绍 传统健康观以及健康观的发展。 现代健康观: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的健康的新概念 “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的和谐统一 心理健康 介绍心理健康的提出并讲解 1、心理健康的概念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绪上与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 如何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学生讨论总结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2、心理健康的特点 相对性、连续性、可逆性、动态性 解读前述特点,介绍灰色理论。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乐观积极 3、意志健全 4、人格完整统一 5、人际关系和谐 6、自我意识健全,自信自立 7、社会适应良好 8、心理行为与年龄特征相符 对照标准,思考自己哪些方面发展的比较好,哪些方面有待提高,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初步大致的认知。 三、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一)特点 1、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还不成熟 2、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较大 3、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相对缺乏辨别能力 4、智力接近颠峰但尚未成熟 5、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稳定 6、性意识觉醒,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却较为欠缺 (二)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意义 学生讨论总结:对自我成长,学习与工作,人际交往与生活都有重大意义。 介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和世界精神卫生日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讨论总结: 1、客观原因:生理、家庭、学校、社会 2、主观原因:个性性格、应对方式、主观能动性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目标与任务 2、内容与主题 通过学习通投票,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主题 3、学习方式建议 课堂小结: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健康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了解心理健康及其标准,有助于我们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并能够帮助别人。 布置课后任务(3分钟) 1、复习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以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2、完成课后SCL-90测试,并计算得分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 3、推荐阅读《心理学的故事》。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教材及参考书:《自主与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学-出卷网-方平著, 2、其他资源链接:智慧树公开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西南民族大学) 3、公众号:心提升课堂、壹心理、简单心理 教学反思: 1、目标反思:教学目标实现要突出本课的重点,能够理解心理健康并掌握判断标准。 2、教法反思:除了理论讲解以外,采用视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