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222742

第26课 《容忍与自由》 教案(表格式)《大学语文(第四版)》(高职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91次 大小:645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6课,容忍与自由,教案,格式,大学语文(第四版),高职
  • cover
教 案 首 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次 时数 课型 新授课 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 容忍与自由 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一、 认识本文论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的现实意义,理解“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是不能容忍的心理根源,批评“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不正确态度。二、 认知文中的主要事实论据,并说明其证明的分论点。三、 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体会从自身经验出发,以典型实例为依据的深入浅出、明白清楚的说理风格。四、 把握在封建制度统治下,法西斯主义横行下,毫无民主可言,一切符合真理的好的建议都不被统治者采纳,许多人在、甚至因言获罪受到残酷迫害,这样的社会终会失尽民心而崩溃。胡适本文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批判。 重点、难点:认知文中的主要事实论据,并说明其证明的分论点。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具应用:图片、等 讨论法 幻灯片 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容忍与自由》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本文中心论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第一部分 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第二部分 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第三部分 提出“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的结论。第四部分 戒律自己 作业: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后记(经验、不足): 教 案 内 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提 示 一、导入新课社会上,人与人的喜好,性格,信仰,生活条件及习惯各不相同。我们不能以我们自己主观的想法强加于人。俗话说得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能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待别人。只有学会容忍别人,接受别人,才能很好的与人相处。学会接受别人,才能像别人接受你一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胡适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容忍与自由》二、讲授新课 容忍与自由1.作者简介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为白话文和五四文化的倡导者。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报》。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32年与蒋廷〔fu2〕、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2.胡适的文章风格胡适的文章风格是言之有物,明白清楚,他惯于用平实的语言将理论命题具体化和个人化,“容忍与自由”的理论问题在他亲切而坦诚的话语中变成了推心置腹的忠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