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222755

第34课 《张中丞传后> 教案(表格式)《大学语文(第四版)》(高职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62次 大小:532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34课,张中丞传后> 教案(表格式)《大学语文(第四版),高职
  • cover
教 案 首 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次 时数 课型 新授课 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 张中丞传后叙 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认知本文叙议结合、关合照应的章法特点。 概括张巡、许远、南霁云等的性格特点,重点把握通过典型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 认知文中相互映衬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方法及其作用。把握作者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善于选择典型细节突出人物性格,并注意让正面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四、 了解全文围绕睢阳保卫战这一中心事件,又为作者对殉难者的敬仰之情所统摄,故首尾连贯,机理一片。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通过典型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难点:认知文中相互映衬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具应用:图片、剪报等 讨论法 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张中丞传后叙》第一段:论李翰撰写的《张巡传》的遗憾与不足,交代写作本文的动机。第二段:为许远辩诬。先写许远忠于国家,以大局为重;后驳斥传言许远畏死投降的谬论,再批驳睢阳失守责任在许远的无理指责。第三段:为整个睢阳保卫战辩护。先阐明死守睢阳的理由;次阐明睢阳保卫战的巨大功绩;然后反戈一击,揭露污蔑者的阴险嘴脸。第四段:叙写南霁云的乞师与就义。通过“慷慨陈词、拔刀断指、射塔明志、笑而赴死”等细节描写表现了南霁云疾恶如仇,忠贞刚烈的鲜明个性。第五段: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张巡博闻强记、平易近人、视死如归,许远宽厚谦和的性格特点。 作业: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后记(经验、不足): 教 案 内 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提 示 一、导入新课1941年9月30日,纳粹德国向莫斯科发起代号为“台风”的最后攻势,苏联军民浴血奋战,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伟大胜利。而公元757年,当张巡、许远二公守卫睢阳的时候,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他们率领那些剩下的因受伤而残废的、饥饿的和瘦弱的士兵,坚守一城,捍卫天下,掩蔽了江淮地区,阻遏了叛军的攻势。使唐王朝没有灭亡。 守卫睢阳完全可以同莫斯科保卫战相媲美。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二、讲授新课 《张中丞传后叙》1。韩愈的家世和生平  韩愈字退之(768—824),原籍河内修武(今河南南阳),先世曾居昌黎,所以也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韩愈三岁就父母双亡,依靠着哥哥韩会及嫂嫂郑氏抚养。七岁就知道努力学习,十一岁时,他哥哥被贬岭南,他跟着哥哥嫂嫂迁徙到南方。十五岁时,他的哥哥死在韶州刺史任内,韩愈跟着嫂嫂,带着哥哥的灵柩,万里奔波归葬中原。又值中原多事,兵荒马乱,全家又迁居到宣州(今安徽宣城)。命运坎坷,历尽艰苦,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凄凉孤苦的身世,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发奋刻苦自修、好学不倦。终于读通了六经及诸子百家之学。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韩愈考取了进士,时年二十五岁。因为生性耿直,不善钻营,直到三十一岁才得到入仕的机会。在做监察御史、职方员外郎、中书舍人的时候,前后三次被贬官,都是因为上疏奏陈政事,与朝廷议论不合而获罪,后迁刑部侍郎。又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不久被召回朝,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韩愈思想渊源于儒家,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且推崇管仲、商鞅的事迹。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韩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