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8261634

桂美版美术七年级上册 6.民间美术的奇葩——蜡染、扎染 教案

日期:2025-11-21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0次 大小:41448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美术,美版,七年级,上册,民间,奇葩
  • cover
课题:第六课 民间美术的奇葩 ———扎染 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桂版)七年级上册 【课 题】 民间美术的奇葩———扎 染 【教学说明】 中国手工艺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扎染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间印染形式,它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蕴藏着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具有独特的视觉语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扎染手工艺的表现形式及其艺术特征,开阔眼界、陶冶情操,逐步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欣赏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才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扎染,并掌握扎染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展示及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使学生了解扎染的技法及制作流程、原理、特点等,并制作扎染创意使古老传统的扎染换发新的活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扎染艺术的制作过程中感受民间艺术的特色,弘扬民族文化,激发对我国扎染艺术的兴趣,培养审美意识,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并向勤劳智慧的先辈们学习,多观察生活,借助扎染艺术这一媒介展现出来,培养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认识扎染并制作 难点:扎染创新应用 【设计思路】 本课涉及扎染的原理、手法、制作流程及创意创新,内容繁杂且对动手能力要求较强。为此在引课环节从形象展示扎染的原理入手,进而介绍扎染的不同制作手法及特点,通过自己动手扎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了解扎染,微课完整展示扎染的制作过程;然后通过扎染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出扎染的创意制作,帮助学生更好地开拓创新思维和锻炼动手能力;最终通过扎染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民间美术的深层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欣赏、与手工制作相结合。 【教具与学具】 扎染的实物、白棉布、棉线、剪刀、染锅、电磁炉、水桶、染料、固色剂等。 【教学过程】 导入: 1、教师直接演示制作过程及布料效果,这种染布料的工艺就叫染. 2、简介扎染属于我国民间美术的一种及现状,出示课题 展开: 展示其他四块不同纹路肌理的扎染布料,引导学生思考白色和蓝色是怎么形成的? 一、扎染原理: 二、扎染的扎法及制作流程: 扎法: 捆扎法:用线或皮筋将白棉布捆紧的方法。 缝扎法:将画好的图平缝完后将线抽紧的方法。缝扎法善于表现具象图案,展示两幅扎染,引出民间美术作品纹样具有寓意性、象征性。 夹扎法:用木板或夹子等将白棉布夹紧的方法。 裹扎法:将不会被染色的物体如玻璃珠、石子等裹在白棉布扎紧封口的方法。 学生活动一:体验(5分钟): 每组以最快的速度分别选用一种扎法将三块布扎紧 回顾工具材料、制作流程: (收集学生扎好的布)回顾用到的工具材料 扎染的第一个步骤———扎。 扎染的第二个环节———染 浸染、煮染、喷染。(把学生扎好的布放入染锅内)并介绍染料 扎染的第三个环节———洗 扎染的第四个步骤———拆 由于时间较短学生扎好的布还没染好无法拆线,老师有染好的还没有拆。教师带领拆扎染布,分享心情使学生感受体会扎染神奇的过程。 同样的扎法还染了一块,学生对比两块扎染,相同的扎法呈现的效果是否一样 三、扎染的特点: 不确定性,每一块扎染都独一无二 观看微课完整感受扎染的制作过程 展示微课中的扎染作品 扎染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国际上的影响: 实物展示:桌布、花瓶、抱枕、包、围巾、项链等 四、创意扎染: 展示创意扎染作品《星月夜》 学生活动二:创意扎染(15分钟) 小组合作以传统“鱼”“蝴蝶”“花”等寓意性纹样为题材创意扎染. 展示评价学生作品 总结: 今天我们用很短的时间粗略的感受体验了古老珍贵的扎染技法,捆扎、缝扎、夹扎、裹扎,我们中华民族的先辈们真的是智慧勤劳的民族,用一株板蓝根和一块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