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导 入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和深厚的英雄崇拜,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斗争,什么是最真正的英雄,我们应当深化思索。今日,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识斗争和了解斗争的诗人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 行 燕 歌 并序 学习目标 一、诵读诗歌,把握诗文内容,理解边塞戍卒生活的艰苦,品味诗歌中的复杂情感。(重点) 二、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体会边塞诗歌的艺术特色。 (重点) 三、结合时代背景,体会当时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痛,激发对和平稳定生活的热爱之情。(难点)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 读清节奏 读通句意 吟咏诵读 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知人论世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代表作《燕歌行》《塞下曲》《别董大》《高常侍集》 其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 创作背景 自唐开元十八年(730年)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解题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其辞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首创于曹丕。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燕歌行》是高适边塞诗中最杰出的作品。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 (歌行体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品读鉴赏 译文及注释 原文&译文 注释 燕歌行:乐府旧题。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译文及注释 原文&译文 注释 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烟尘:代指战争。 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 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译文及注释 原文&译文 注释 摐:撞击。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伐:敲击。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碣石;山名。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旌旗连绵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译文及注释 原文&译文 注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