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8290038

《诗词五首1》(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五四制)(共30张PPT)

日期:2025-10-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8次 大小:819870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诗词五首1,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
  • cover
(课件网) 诗词五首 诗/词 体裁 《饮酒》 《春望》 《雁门太守行》 《赤壁》 《渔家傲》 五言古体诗 五言律诗 乐府诗 七言绝句 词 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呢? 体裁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饮酒 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 东晋伟大的诗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代表作《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等。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创作背景 《饮酒》组诗二十首,作于诗人归隐居田后,正值东晋灭亡前夕。诗前小序中说,这些诗是他“闲居寡欢”,酒后命笔,用以“自娱”,聊为“欢笑”之作。后人则认为其是“借酒为题耳,非咏酒也”。 《结庐在人境》是上述这一组诗中最广为后世传诵的佳作。 参照注释,读懂句意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的意思。 我在喧闹扰嚷的尘世建造房舍,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你怎么能这样呢?内心远离尘俗,自然就会觉得地处偏僻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在闲适淡泊中无意间看见南山。 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愈发美好,一群群飞鸟结伴而行。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思考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什么能够“而无车马喧”呢?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思考2:何谓“心远”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思考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呢? 不能。“见”字是指在漫不经心中偶然见南山,写出诗人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闲适悠远淡泊的氛围相符。“望”字更有目的性,像是有意而为之,破坏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思考4:“菊”与“飞鸟”这两个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菊—陶渊明 “清风高节”的象征; 飞鸟—陶渊明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象征。 思考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此”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地隐居。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谛,那就是人生不应该为功名利禄所累,不应该在污浊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回归自然,坚守住心灵的净土。 知人论世 社会背景 晋朝社会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 统治者荒淫奢侈,无心朝政。 文人处境 敢于批评朝政的士大夫文人, 动辄被无辜杀戮。 文坛风气 文人辈出,但惧谈政治 绮靡之风,清谈玄言盛行 “陶谢”开田园山水之先河, 向玄言风发起挑战。 知人论世 家境没落,出身微寒。 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二十岁入仕,痛感世道的险恶,人生的艰辛,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在“出仕”、“入仕”间徘徊。 四十一岁弃官归隐,长归园田,不再出仕,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 早年生活 仕宦生涯 隐居生活 任州祭酒———陶渊明第一次出仕 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