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831753

(人教版历史)选修二强化检测:第6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含答案)

日期:2025-10-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8次 大小:2109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单元,人教,检测,强化,选修
  • cover
第六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探索的主题是“中体西用”,其含义是(  ) A.以封建传统制度为立国之本 B.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强国富民之路 C.将维护封建制度与学习西方技术相结合 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解析:洋务派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们不可能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A、B两项只是表达了其中一个方面,不全面。 答案:C 2.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 A.魏源 B.张之洞 C.冯桂芬 D.梁启超 解析:“器物层面”是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制度层面”是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魏源和张之洞都属于学习西方器物层面的代表人物;冯桂芬是中国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晚于冯桂芬。 答案:C 3.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这表明他(  ) A.主张“中体西用” 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 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解析:郭嵩焘的观点是:西方国家在国家建设方面把政治制度建设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经济发展。所以,材料表明郭嵩焘强调的是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正确答案为D项。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切勿一看到题干中的“洋务派第一流人才”就错误地选择A项。 答案:D 4.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主流思想这样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代表性地体现在下列哪一人物身上(  ) A.魏源 B.张之洞 C.康有为 D.梁启超 解析:鲁迅实际上评价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答案:B 5.严复翻译了英国人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其目的是(  ) A.倡导社会变革 B.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C.与外国人进行商业竞争 D.适应外国侵略中国的社会现实 答案:A 6.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 解析:从材料中的“民权自由”可以判断这与D项对立,排除D项;从“何必定出于革命乎”可判断此人反对以革命手段改造社会。既主张民权自由,又反对暴力革命的形式,故可以推断这是维新派人物的主张。 答案:B 7.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 A.君主 B.科学 C.西学 D.民权 解析:由材料可知,梁启超反对君主专制,“民贼政体”即封建专制政体,在这种政体之下,人民毫无权利可言,即没有民权。 答案:D 8.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 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 D.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维新派认为只要清帝下诏,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就能“庶政尽举,民心知戴”,这未免想得太简单了,可以看出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答案:D 9.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 A.学术观点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解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和历史依据,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因而被清政府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