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323651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1次 大小:177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选择性,必修,下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
  • cover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借助对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阅读学习,探讨“如何阅读一篇现代散文”的问题,交流展示可行的阅读方法、可视的阅读成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结构,进而感受山村风物之美 教学难点 1.体悟情怀,理解作者在创作中流露的生命思考。 2.鉴赏语言,咀嚼散文语言之味。 【课前预习】 1.了解现代散文文体知识,把握文体特点。 2.阅读全文,结合“学习提示”,用词语表式概括文章内容。 3.阅读相关资料 汪政《还山水本来的面目———读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熊杰《穿梭时空的自然审美:<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馈赠》 蒋波《时空经纬之下的温情———读<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文史叁人行《诗与哲:生命的静默与流动———再读<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西辙《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滋养———读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学: 如何阅读一篇现代散文? ———以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为例 探讨结论: 1.读懂原文———体味表达 体认情思 分享经验 学习支架:你的阅读素养、学习提示、作者的创作理念、时代背景等 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体认作者个性化的情思,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 ———王荣生主编《散文教学教什么》 2.读出自己———你的阅读发现/你的阅读创作/你的“身临其境” (介入文本情境、做展板、写脚本、读书会等等) 学习支架:文本细读、调动阅读积累、展开联想等 3.读出争鸣———在不同评论中坚定你的立场 学习支架:文学评论性文章 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学习探讨: 1.读懂原文———体味表达 体认情思 分享经验 学习支架:阅读学习提示、作者介绍、著作与翻译作品 里尔克对冯至的影响 创作的时代背景 《谁被鲁迅盛赞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山水>后记》 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内容梳理: 脉络结构(词语表式) 第1部分(1—3):人类以外的自然———石路的残迹———消逝了的山村 第2部分(4—10):泉水———鼠麹草———彩菌———有加利树———野狗的嚎声———麂子的嘶声 第3部分(11):生命 风物 滋养 关联 读懂原文——— 沉着深婉、朴素隽永的诗性表达 “还山水以本来面目”的个性化情思 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的人生经验 2.读出自己———你的阅读发现/你的阅读创作/你的“身临其境” 学习支架:文本细读、调动阅读积累、展开联想等 学生阅读成果展示 3.读出争鸣———在不同评论中坚定你的立场 学习支架:文学评论性文章 汪政《还山水本来的面目———读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熊杰《穿梭时空的自然审美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馈赠》 蒋波《时空经纬之下的温情———读<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文史叁人行《诗与哲:生命的静默与流动———再读<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西辙《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滋养———读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在不同评论中坚定你的立场 合作探究: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冯至于1942年在昆明近郊森林里一所茅屋里创作的。有人说,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只是表达了“还山水本来的面目”的自然观,并没有关注当时的社会现实。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相关评论: 正因为存在着大变动的时代背景,对“不变”和“永恒本质”的寻求一开始便呈现出强大的张力。也可以说,这不单是一种寻求,而是战乱所带来的一种反向的渴望。 (贺桂梅《冯至—个体生存与社会承担》) 在战争的大洪流中,个体与群体,自我与时代,生活与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这是战争使诗人体悟到日常生活的一切,其实都和我的生命发生深切的关联。 (汪云霞《战争背景下的日常生活诗学》) 战争将作家放逐到远离战争的昆明乡间,使他们有机会在与大自然和自然化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