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版科学六三制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混合与分离《5谁在水中溶解得多》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数量是有限度的;认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差异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并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大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科学六三制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混合与分离中的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混合与分离的概念和基本方法,包括混合物的分类、分离的方法、溶解与不溶解等。本课是其中的一节,主要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能力大小。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混合与分离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他们观察实验现象,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重难点 重点: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能力大小。 难点: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能力大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些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吗?”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拿出一些物质(如糖、盐、沙子、石头等),让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溶解的过程。 3. 教师问学生:“你们觉得哪些物质在水中溶解得更多呢?” 4.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出本课的主题:“谁在水中溶解得多”。 (二)探究活动 1. 实验一:盐和糖在水中溶解的数量比较 (1)教师介绍实验目的和实验材料,让学生了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盐和糖在水中溶解的数量差异。 2. 实验二:沙子和石头在水中溶解的数量比较 (1)教师介绍实验目的和实验材料,让学生了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沙子和石头在水中溶解的数量差异。 3. 实验三: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能力比较 (1)教师介绍实验目的和实验材料,让学生了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能力差异。 (三)总结提升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能力差异以及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2. 教师介绍物质溶解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差异。 3. 教师出示一些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表,让学生了解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4.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物质的溶解度进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四)巩固练习 1. 教师出示一些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表,让学生根据表格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2. 教师出示一些混合物分离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物质的溶解度进行分离和提纯。 3.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4. 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利用物质的溶解度进行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重要性。 (五)拓展延伸 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与物质溶解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如泡茶、冲咖啡等。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 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利用物质的溶解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和应用。 4. 教师出示一些拓展延伸的资料和案例,如不同药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比较、海洋中的溶洞等,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物质溶解度的知识和应用。 (六)、习题设计 1. 判断题: (1)所有的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 ) (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能力是相同的。( ) 2. 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在水中溶解能力最强的是( )。 A. 盐 B. 糖 C. 沙 D. 石块 (2)下列物质中,在水中溶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