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1运动与力》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掌握力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探究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本课的学习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和掌握。教材中提供了多种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实验操作能力,能够初步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概念。同时,他们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愿意通过实验来探究科学的奥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来理解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四、重难点 重点:理解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掌握力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难点:理解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掌握平衡力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运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个有趣的话题。 学生:(齐声)喜欢! 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教师:好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题是《运动与力》。通过学习,我们要了解力是什么,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以及如何保持物体的平衡。大家有没有信心学好呢? 学生:(齐声)有! (二)、探究新知,发现规律 观察实验,探究力的概念 1.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一个重物、一根弹簧测力计、一根细线。 2. 教师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物的重力。 3.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力的概念。 4. 师生对话: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重物受到的重力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相等。那么,力是什么?力就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也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反作用力。 探究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一辆小车、一块斜面、一个重物。 2. 教师演示实验:将小车放在斜面上,释放后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将重物放在小车上,再次释放后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3.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 师生对话: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车在光滑的斜面上容易滑下;当把重物放在小车上时,小车运动的速度变慢。这说明力的大小会影响物体的运动。力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越快;力越小,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越慢。 探究保持物体平衡的条件 1.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一个平衡尺、一些不同重量的砝码。 2. 教师演示实验:将平衡尺放在桌面上,分别在平衡尺的两端放上不同重量的砝码,观察平衡尺是否平衡。 3.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保持物体平衡的条件。 4. 师生对话: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平衡尺两端放上相同重量的砝码时,平衡尺能够保持平衡;当两端放上不同重量的砝码时,平衡尺不能保持平衡。这说明保持物体平衡的条件是物体受到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三)、熟记口诀,应用口诀 熟记口诀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探究了力的概念、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以及保持物体平衡的条件。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可以将知识点归纳成口诀。请同学们跟着我一起朗读口诀。 口诀: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点,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的两个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要观察量程、认清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