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408114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上 4.5-4.7 物态变化综合练习(含解析)

日期:2024-06-04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53次 大小:248100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版,初中,科学,4.5-4.7,物态,变化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 .5-4.7 物态变化综合 必会知识 一、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 常见的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可以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物态变化。 2.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不同的物质在熔化时,表现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一类物质在熔化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直到由固态全部熔化为液态,温度才上升。这类固体称之为晶体。另一类物质在熔化时,没有一定不变的温度,在吸热后先变软,再变稀,最后全部变为液态,温度不断升高,这类物质称之为非晶体。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晶体溶液在凝固过程中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一般是不相同的。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在于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解读:熔化和凝固图象 如图所示是晶体萘的熔化和凝固图象,由图可知:A点开始计时,B点表示t=5 min时萘的温度为80 ℃,此时萘仍全部处于固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萘不断吸收热量,萘吸收的热量全部用于萘的熔化,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萘的熔点是80 ℃。BC段与时间轴平行,到C点全部熔化成液态。此后,萘继续吸热升温,如CD段所示。从图象看出,B点是80 ℃固态的萘,C点是80 ℃液态的萘,BC之间是80 ℃固液共存状态的萘。 若从D点起停止加热后,液态萘温度不断降低。当降到E点(80 ℃)时,开始凝固,凝固过程中不断放热,但温度仍保持80 ℃不变,直到F点全部凝固。以后,固态萘放热,温度才开始下降,即图线中FG段。 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凝固时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例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固的是   A.露珠的形成 B.白霜的形成 C.铁水变铁块 D.湿衣服变干 1.严寒冬季,当路上结冰时,交通管理人员往路面上撒盐,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   A.盐与冰雪混合可提高水的凝固点 B.盐与冰雪混合可提高冰的熔点 C.盐与冰雪混合可降低冰的熔点 D.盐与冰可以提高周围空气的温度 2.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像反映的是晶体熔化的图像 B.到时刻物体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C.这是该物质的凝固过程,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D.时刻的内能比时刻的内能小 3.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惊艳亮相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古老智慧尽显大国浪漫。下列古诗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属于熔化的是   A.冬去枝疏花未绽,冰河初解气氤氲 B.久立庭前听菊笑,长衫沾露盼盈香 C.一夜轻霜披菊蕊,凌寒独立傲残秋 D.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二、汽化和液化 1.汽化 (1)概念: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过程中物质要吸收热量。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3)蒸发:只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能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蒸发要吸热,所以有制冷作用。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 (5)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要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 2.液化 (1)概念: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过程中物质要放出热量。 (2)液化的方法: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液化石油气就是在普通温度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把石油气液化装在钢罐里的。 解读:常见的液化现象: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如草、石块、树叶等发生液化形成露水;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空气中的尘埃发生的液化现象;烧开水时冒“白气”,冬天人嘴里呼出“白气”,夏天冰棒周围冒的“白气”,这些“白气”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