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8443469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1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3次 大小:123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单元,高中,语文,统编,选择性,必修
  • cover
品哲人哲思,传文化渊薮 --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本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大学》、《孟子》、《老子》四章、《庄子》,以及《墨子.兼爱》篇。共安排成三课,分别体现了儒家、道家和墨家对时代的洞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在先秦诸子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论语》十二章集中阐释了君子、仁、礼等核心概念,论述了君子人格和修身养性的问题。 《大学之道》主要内容是为人处世之道,基本可概括为“三纲”“八目”,“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立身行事的总纲领。学习本课,要把握其内容和逻辑关系,领会儒家立身修行的思想。 《人皆有不忍之心》选自《孟子》,表达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孟子从“不忍人之心”推导出“四端"”,即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重要性。学习本课,要注意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探究孟子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 《老子》四章一章讨论了“有”与“无”、“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成”与“败”四对矛盾统一的概念,语言精简,逻辑严密,思辨性强,表达了老子对社会动荡和安定的辩证思考。学习本篇文章,要把握其道家思想和辩证看待问题的方式。 《五石之瓠》出自《庄子》,也体现了一种辩证思考,借用寓意深刻的故事,表现出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时要注意品味《庄子》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的说理形式及效果,领悟庄子追求思想自由的精神境界。 《兼爱》选自《墨子校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的观点,而“兼爱”正是主张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的爱。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够看出,墨子一方面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要分析墨子是如何论述兼爱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的,梳理他所论述的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鉴赏他自成一家的表达风格。 三、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用法的知识 2..思维发展与品质:掌握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理解各派论证方法,领悟其精妙之处。 3.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传承传统文化,了解先秦诸子各家思想文化,探索其对立德树人的现实意义。 4.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 四、教学过程 前3个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 了解诸子百家的生平和经历。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 情境任务 任务1:在“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几位先贤中,结合你之前对他们的了解和课文内容,任选一位先贤,给他写一段人物简介。 任务2:阅读第二单元的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小组合作制作文言文知识卡片,标识翻译有困难的词句,老师答疑解惑。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兼爱》 第四、五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 1、梳理核心概念,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二)情境任务 任务1:阅读这个单元的课文,分类梳理每篇选文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任务2:再次阅读课文,结合以下问题,修改并完善上面的表格。 (1)《论语》十二章,这十二章之间有联系 请用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