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490099

青春诗篇 青春呐喊——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比较阅读教学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9次 大小:1467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青春,单元,比较,红烛,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上册
  • cover
青春诗篇 青春呐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比较阅读教学 比较阅读教学 摘要:随着大单元教学理念的提出,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做出改变,以适应教学理念、学习要求方面的变革。本文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红烛》比较阅读为例,借助赏诗韵、析诗源、辨诗情三大学习任务展开教学,力求探索单篇阅读、比较阅读两种教学手段的最佳契合点,探索诗歌教学的新途径,通过史料的再现与爬梳,力求引导学生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掌握素材使用的方法。 关键词:比较阅读;现代诗;大单元教学 一、整体思路与课堂组织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红烛》是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高一学生在学习了《沁园春·长沙》之后,能够大致具备通过意象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为现代诗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两首新诗各有特点,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鉴赏不同文学作品的能力,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学风格的理解和感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认识文学作品的多元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浸润”与“体验”为主要手段,着眼言语、审美、文化三个层面,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通过前后勾连的问题将课堂思维推向深化,构建“文本·文学·文化”的纵深式思维模型,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思维路径,感受认知发展过程。 二、教材分析与学习目标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红烛》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和“青春激扬”人文主题。“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对学生提出两方面要求:一是理解诗词运用意象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法;二是感受文学作品意蕴的丰富性,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尝试诗歌写作,增强语言表现力。 “青春激扬”人文主题则从两个角度对青春进行了阐释。一是诗体的青春,在五四时代,新诗这一充满活力的诗体成为除旧布新的重要载体;二是主题的青春,郭沫若的诗展现出雄强劲健的胆识与活力,闻一多的诗则展现了青春对祖国的赤诚。针对青春主题,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主题、形象、诗体、诗艺等多角度感知、分析这股力量。 在此基础上,设计学习目标及教学的重难点如下: 1.学习目标:归纳鉴赏角度,学会鉴赏诗歌;理解诗歌含义,感悟青春主题。 2.教学重点:找准鉴赏角度,结合具体内容,准确、规范地鉴赏诗歌。 3.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多元价值。 三、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赏诗韵 子任务1:阅读两首诗歌,你更喜欢哪一首?简要阐述理由。 设计说明:在诵读中感受两首诗歌的不同,以浅显、感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子任务2:依据诗歌阅读经验,初步梳理现代诗歌鉴赏角度。小组合作,选择一个角度,自主鉴赏诗歌。 问题1:一首优秀的现代诗可能会具备哪些特点? 经过讨论,学生大致梳理出情感真挚、主题深刻、语言优美、形式灵活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展开下一环节的讨论分析。 问题 2:《红烛》是不是一首好诗? (1)情感角度:从标点变化入手,体会情感之变。 《红烛》第二小节多用问号,如“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第四小节多用感叹号,如“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从问号到感叹号的变化,体现了诗人对于革命、启蒙的深入思考:红烛燃烧成灰然后放出光芒,所表现的正是革命者、启蒙者从疑问到坚定的自我牺牲精神。 (2)主题角度:从矛盾冲突入手,品悟思想之深。《红烛》中的“残风”与“流泪”分别代指什么?“残风”吹灭红烛,“红烛”本该“愤恨”,为何却“着急得流泪”? “残风”代指反动势力,也代指未被启蒙的民众。启蒙者为启蒙民众而牺牲,鲜血却唤不醒愚昧的民众。然而,启蒙者并未“灰心地、失望地流泪”,而是“着急得流泪”,这更加写出了启蒙者反抗绝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