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燕歌行 高适 关于诗人 高适(700-765),字 ,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仓县)唐朝时期大臣, 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高适与岑参并称“ ” 代表作: 达夫 边塞 高岑 《古歌行》 《塞上》 《塞下曲》 《行路难二首》 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边塞诗 内容: ①描写边塞奇丽壮阔的风光、异域风情。 ②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③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情。 ④表达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 ⑤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战士的同情。 ⑥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边塞诗 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玉门关等。 手法:借景抒情、衬托、虚实、比喻、夸张、用典。 形式: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 风格: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诗人: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边塞诗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hui)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诖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为虏所败。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理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高适见到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写作背景 读准字音 燕 歌 摐金伐鼓 旌旆 逶迤 单于 碣石 校尉 塞草腓 玉箸 蓟北 yān chuānɡ jīnɡpèi wēiyí chán jié xiào féi jì zhù 燕歌行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诵读提示: (1)全诗共28句,4句一换韵,共换7韵,且用韵平仄相间,诵读时要注意节拍和韵律变化。 (2)诗歌每一次韵律的转换都带有内容、情感的变化,诵读时注意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 诵读诗歌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汉家:借指唐朝。 烟尘:战地的烽烟和飞尘,此指战争警报。 东北:开元十八年(730)五月,契丹及奚族叛唐,此后唐与契、奚之间战事不断。 贼:残暴凶恶的敌人。 横行:纵横驰骋,无所阻拦。 非常赐颜色:破格赐予荣耀。非常,特别。赐颜色,赏面子,赐予荣光。赐,一作“借”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