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8551272

古诗词诵读课件(共6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5-1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6次 大小:223155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古诗词,学年,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
  • cover
(课件网) 深挖教材 教考衔接 选修上古诗词诵读系列 目录 选修上 无衣/ 《诗经 ·秦风》 先秦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初唐 将进酒/ 李白 盛唐 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 苏轼 北宋词 第一首《无衣》 《无衣》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无衣》产生于秦地。该诗反复咏唱: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 我的衣服跟你共享。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一同奔赴战场。诗歌既表现了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也表现了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朱熹评价这首诗,强调它体现了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和“与子同仇”的“欢爱之心”(《诗集传》)。诵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质朴诗句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作品简介 【诗经】 《诗经》,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风 雅 颂 国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有160篇十五国风,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宫廷宴飨或朝会时的乐歌,《大雅》31篇,多为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为个人抒情之作。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共40篇。 作品简介 《秦风》,是《诗经·国风》中的内容。 秦,古秦国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部,包括西汉水流域大部),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 秦人在商周时代与戎狄杂处,以养马闻名,以尚武称著。所以在秦风中,有一种在别的风诗中少见的尚武精神和悲壮慷慨的情调。 《国风·秦风》共有十首诗:车邻、驷驖、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权舆。 文本研读 “王于兴师”在文中置后有何作用? (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 (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王于兴师”首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诗人将其放在后面,具有补充交代的作用,先“议”后“叙”。 探究赏析 三部分的叙述有何区别? 探究赏析 本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重章叠句 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 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战争诗主旨 描绘边塞苍凉壮美的风光 赞颂将士们的勇武精神 揭露战争带来的灾难 歌颂团结一心、共御外敌的民族精神 表现思妇怀人、战士思乡之情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任何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不同民族的互相征战与互相融合。以这些征战为题材的诗歌,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如《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意谓跟随着朝廷的军队,拿起武器,同仇敌忾,战胜来犯之敌。气势何等豪迈!楚辞中,屈原的名篇《国殇》描写了战斗的残酷和对为国牺牲者的尊崇∶"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汉乐府中,《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诗歌也与边塞征战相关。三国魏曹植《白马篇》中,则有"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句。两晋南北朝的边塞诗则多沿用乐府旧题借题发挥,一般比较空泛,缺少个性。直到唐朝,边塞诗才得以确立且大放异彩。 唐代边塞诗兴盛的原因,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