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7565

四川省巴中市普通高中2026届上学期“零诊”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6次 大小:22819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四川省,语文,答案,图片,试题,考试
  • cover
巴中市普通高中2023级“零诊”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150分钟完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答选择题时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答题时 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在规定的答题区城以外 答题无效,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十七世纪末,人们对光的本质提出了两种学说,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创立的 波动说,一种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提倡的微粒说。两种学说都可以对不少光学现象作出 合理的解释。惠更斯从光和声两类现象的比较中,认为光是一种弹性振动,是以发光体 为中心向四面传播的机械波。牛顿则根据光的折射、反射和色散等实验事实,认为光是 由发光体发出的沿直线运动的粒子流。这两种理论各自解释了光的某一方面的本质,有 片面的真理性,它们的争论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活跃了思想。 当时,由于还不能用实验准确地测定光速,更谈不上对不同媒质中的光速进行比较,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利用牛顿在科学界的威望,竭力推崇微粒说,贬低波动说,于是 微粒说就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占了统治地位。十九世纪初,人们在实验中发现了光 的千涉、衍射、偏振等现象。对此微粒说无法解释,波动说则较好地解释了这些现象, 于是波动说被重新提出来了。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展了光的波动说, 用光的电磁波理论代替了光的机械波理论,深化了对光的本质的认识,使波动说上升到 统治地位。到了十九世纪末,由于光电效应、热辐射、伦琴射线的散射等新现象的发现, 光的波动说又遇到了困难,而用微粒说却可以得到解释。总之,两种学说长期争论,双 方都不能完全自圆其说并驳倒对方。 1905年,爱因斯坦推广了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的量子论,建立了光的量子说。这种 学说认为,光是具有一定质量、能量和动量的粒子所组成的光子流,这种光子在光电效 应等现象中显示出粒子性,在干涉、衍射现象中显示出波动性,因此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这就阐明了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的对立统一。这个学说把对光的认识各有片面性的波动 说和微粒说予以扬弃,但同时在新的基础上,吸收并综合了两者的合理因素,在微观水 平上说明了光既是粒子又是波,从而更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光的内在本质。 语文·第1页·共8页 回 出卷网创建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