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579754

26《忆读书》课件(共38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11次 大小:61581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忆读书,课件,38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忆读书》 五年级语文上册 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 代表作:《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繁星》《春水》等。 舅父 斩首 津津有味 水浒传 宴会 地煞 荡寇志 烦琐 栩栩如生 hǔ 无病而呻 zhǎn jiù yàn shà suǒ jīn kòu xǔ shēn 我会读 舅 斩 限 凯 津 葛 述 衰 琐 朴 刊 篇 某 贾 我会写 津 这里是两横 津津有味 jīn 限 xiàn 这里是“艮”而不是“良” 极限 衰 shuāi 不要写成“中”,区分“衷”。 衰弱 传 chuán 传递 zhuàn 言归正传 多音字 词语解释 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津津有味: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指繁重的杂事。 烦琐 消遣 寻找感兴趣的事来打发空闲;消闲解闷。 学会批注,把握内容要点 快速浏览课文, 找一找冰心回忆了读书的哪些经历。 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是好书? ②分条列点式 ①运用不同符号,如 等在文中圈画。 ④列表格式 ③时间轴式 七岁 十二三岁;中年以后 1980年后 ⑤ …… 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分条列点式批注示例: ①七岁时自己读《三国演义》,对舅父未讲完的 《三国演义》无限期待。 ②读了《水浒传》,觉得书中人物都有极其生动 的性格;《荡寇志》中的人物则没有个性。(存 疑,不确定什么时候读的。) ③十二三岁读了《红楼梦》兴趣并不大;中年后再 读,才理解其中滋味。 ④ …… 作者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是什么?可以用文中哪句话概括?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文章开篇的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短短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强烈的情感,足见作者对读书有多么浓厚的兴趣和深切的体会。 作者围绕自己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回忆了哪些具体事例? 1.读书好。从书中得到快乐,懂得道理。 2.多读书。作者告诉我们,她从七岁开始读《三国演义》,直至晚年仍在“读万卷书”。 3.读好书。作者说,她“会挑选、比较”。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津津有味”一词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小时候听舅舅讲《三国演义》时带给自己的愉悦之情。“含泪上床”写出了“我”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喜爱,同时也写出了童心。 津津有味一词表现了是什么?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读《三国演义》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这本书太吸引作者了,她决定咬牙读。用“咬了牙”一方面很准确生动,同时也表达了她对书的热爱。“居然”表示出乎意料,表现了作者读懂后的惊喜之情。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两次“哭”说明“我”读书时非常投入,丢下又拿起的动作描写,写出了“我”对故事中英雄人物的热爱和敬意。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两次“哭”说明了什么? 全文哪些句段是写“多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