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歌行》教学设计———循金戈铁马之境,品悲壮多意之情 设计思路: 主问题:明代邢昉在《唐风定》里这样评价此诗: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磬鸣球之节,非一意抒写以为悲壮也。请据此鉴赏本诗的叙事内容和多意情感。 任务一:因声求气,循金戈铁马之境 任务二:吟咏诗韵,品悲壮多意之情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搜索关键词“高适”我们可以看到以下相关文章标题: 高适:大器晚成又何妨,逆袭的人生没有早晚 高适:人至中年,请别给人生设限 高适:逆商高的人,才最好命 高适:半生困顿终封侯 正如冯梦龙在《警世恒言》中所说:“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 巴顿将军: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低到低谷的反弹力。 二、知人论世 “燕歌”源于古燕国,为幽、蓟之地的民谣。据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记载:“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由此可知,“燕歌”具有慷慨悲壮凄凉之风,而这悲凉凄厉之歌的形成便是源于春秋以来的征戍不断,金戈铁马。正是代表着慷慨悲壮之风、排恻缠绵之调的幽、蓟民谣,促成了乐府曲辞《燕歌行》的诞生。 论世·小序 高适创作此诗前,曾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另外当时军队中将帅不恤士卒,指挥无能,欺君邀赏,高适对此感慨颇深,写下此篇。 金戈铁马之声:指出《燕歌行》的题材是边塞诗,写的内容为征戍之事。 玉磬鸣球之节:这是在写阅读此诗的艺术感受。读《琵琶行》时,我们读到过“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句描摹出了琵音声清脆、圆润、急促等特点。玉磬与玉盘敲击起来声音都较清脆,但磬的形体更大,敲击声在清脆基础上则又增加了些许厚重。所以,《燕歌行》读起来朗朗上口,清脆而不失厚重。 非一意抒写以为悲壮:非一意,便是多意。《燕歌行》中所表达的情感很丰富,整体风格悲凉而又雄壮。 任务一:因声求气,循金戈铁马之境 1、通过朗读理清叙事层次 评价中强调本诗的韵律感,其实诗歌也同音乐一样,每一次韵律的转换都带有内容、情感的变化。请同学们朗读全诗,这首诗四句一换韵,每四句间内容上有什么变化? 诗歌中写到了皇帝、将帅、战士、敌人、思妇等人物,但主要着眼于戍边战士来写,全诗结构可分为:辞家———出征———作战———被围———思乡———守边———悲叹。 追问:一首拟乐府分成了七个小节,似乎有点繁琐,以上对结构的划分是否可根据情节的推演进行合并?这样划分的层次能否更简洁一些?你们看前六节,主要是在记叙和描写战士的守边生活,后一节是作者的直接抒情,那么前六节可否合并为同类项呢? 预设:昂扬出征———作战失利———艰苦防守。 2、围绕战争,细读叙事内容 前面小序部分我们了解了作诗缘由,和朋友之诗,感征戍之事。也就是说,这首诗主要传达了作者对征战戍边的一些认识和感受。 围绕“战争”,我们可以发出以下疑问: 具体讲解: (一)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单于猎火照狼山”。匈奴以游猎为生,常常缺少粮食,秋冬就假借游猎的名义,带着大批人马侵略边疆,抢夺粮食。所以说是“猎火”,晚上还打着火把,就照在狼山。 敲锣打鼓经过山海关,旌旗蜿蜒不绝,高高低低出没在碣石间。这是写出征的阵仗,你觉得这样的队伍能不能打胜仗?不能。为什么?暴露目标,兵家大忌;浮躁嚣张,骄兵必败。敲锣打鼓,叮铃哐啷,扛着大旗,虚张声势。而正确的行军方式什么呢?无哗战士衔枚勇,半卷红旗临易水。 任务二:吟咏诗韵,品悲壮多意之情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