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615677

【同步-教学详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日期:2024-06-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6次 大小:5278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八年级,格物致知,应有,单元,第四,下册
  • cover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特点。 3.理解文章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4.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重点难点 1.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特点。 2.理解文章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学习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课前准备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同学往往重视理论知识,而轻视动手能力。一旦要自己动手,自己拿主意时,就会手足无措。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克服这个缺点呢?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以他的真知灼见为我们指点迷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板书标题、作者) 二、预习检查 1.文学知识填空。 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有改动。作者是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9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使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被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肇(zhào) 缅(miǎn)怀 探索(suǒ) 毅(yì)力 彷徨(pánghuáng) 瞭(liào)望 华裔(yì) 袖(xiù)手旁观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2)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广延伸到各地,流传千秋万代。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 (3)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地谈论。 (4)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5)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6)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7)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三、合作探究 (一)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内容。 要求:快速浏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并勾画关键信息。 1.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段落大意。 明确:(1)第一部分(1段):开门见山地交代了自己的演讲主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第二部分(2~12段):分析论题。以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的亲身经历为例,进一步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再次点明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3)第三部分(13段):得出结论。总结全文,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对中国年轻一代提出希望。 2.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做了解释,请找出来。思考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明确: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之所以提倡“格物致知”精神是因为:(1)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3)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二)精读课文,解决文本疑难问题。 要求:学生分组选择问题,每组重点围绕1~2个问题合作探究,注意紧扣文本,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来说。 1.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作者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 明确:《大学》里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