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1教案 编号: 备课组别 政治组 课程名称 哲学与人生 所在 年级 主备 教师 授课教师 授课系部 授课班级 授课 日期 课题 第二课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教学 目标 了解物质运动及规律的有关知识,了解人生行动的特点、意义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重点 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难点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教法 自学法 讲述法 案例教学法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教 学 内 容 〈创设情景〉 案例1:歌曲《山不转水在转》 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也转,心不转那风在转, 提问:“山不转水在转”,这句俗语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讨论 回答: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 “山”、“水”、“云”、“风”、“心”都在不停地 “转”,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让世界停止运动。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也说明,不管有多少苦难,有多少坎坷,只要用积极的行动去克服困难,总会有峰回路转、阳光明媚的一天。 教 学 内 容 案例2:“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人,自小未曾读书,没有文化,别人都看不起他,称他“吴下阿蒙”。他因此发愤学习,终成饱学之士。人们对吕蒙的进步十分惊讶,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提问:“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一、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绝对的(多媒体展示)。 案例1:“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提问: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学生讨论:(略) 教师: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形象地说明了物质运动的哲学原理。恩格斯曾评价说:“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 案例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教师: 水不流动会发臭,木门轴不转就会被虫蛀,物质在运动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物质世界因为运动而生生不息,人类社会在运动中由落后走向兴盛,由愚昧走向文明。个体在运动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案例3:刻舟求剑 提问:刻舟求剑的错误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回答:人生也是运动变化的,不会停滞不前,我们要积极行动,开创人生的新局面。 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待他人,理解他人的不完善、不成熟。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内 容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应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定义 规律是客观的 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案例:“圣神皇帝”的无奈 自然界是有时有序的,花卉开放也各有其时,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让春、夏、秋、冬各种季节开放的花,同时开放,即使“圣神皇帝” 也是办不到的。因为这样做违背了自然规律。 然而在今天,人们通过科学研究,认识了百花的生长规律,懂得了花开取决于日照、温度,可以创造或破坏花开的条件,提前或延后花开。这并不是人为地改变了它们花开的规律,恰恰是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为自己服务,让鲜花按照人们的愿望开放,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3.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案例:“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慧能和尚到广州法胜寺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印宗法师在这里讲经,忽然一阵风,把悬挂在佛像前面的幡吹动了,有两个和尚看见了,议论起来 一个和尚说:“你看,风在动。” 另一个说:“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