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8635855

第27课 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课件(共19张PPT)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 (2)

日期:2025-02-02 科目:历史 类型:课件 查看:76次 大小:534353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中职,一册,中国历史,2023,高教,学期
  • cover
(课件网) 学习目标 运用唯物史观,利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认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把十一届三中全会置于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整个历程中去理解其重大转折意义。 通过补充史料,帮学生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对祖国统一大业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多媒体展示香港、澳门回归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联系近代屈辱历史,谈感受;让学生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意义;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难点 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改革开放的进程。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1978年12月,北京 (2)内容: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决定进行拨乱反正。 (3)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2.拨乱反正 (1)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2)表现:为受到迫害的各级人士平反;认真落实政党、民族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 (3)总结: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32年的历史。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3.修订宪法 (1)修订:1982年底,五属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意义: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平反大量冤假错案,调整社会关系。到1982年底,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有300多万名干群得到平反,数以千万计受到株连的干部和群众也由此得到解脱。材料表明( ) A.党的实事求是的传统得到贯彻 B.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 C.新时期民主政治制度日臻完善 D.国家长治久安的局面已经形成 A 典型例题 2.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 “八二宪法”( ) A.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B.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C.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 D.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典型例题 D 二、改革开放进程 1.对内经济改革 (1)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 (2)城市改革: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综合试点。 (3)理论突破: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4)深化经济改革: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进各方面的体制改革。 二、改革开放进程 2.对外开放格局 进程 表现 特点 创办经济特区 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