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8647929

第3课《短诗五首:断章》课件(共17张PPT)

日期:2025-05-1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0次 大小:23095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3课,短诗五首:断章,课件,17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第3课 断章 卞之琳 1.能梳理诗中意象,赏析诗歌构筑的意境美和画面美 2.能够理解诗歌内容,读懂诗中情思、哲理,品析诗歌语言特点 晓常识   卞之琳(1910—2000),曾用笔名季陵,江苏海门人。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他早年诗作大多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感抑郁。其诗想象微妙,笔墨简省,较晦涩难懂,抗战爆发后,诗风变得开阔、明朗。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知背景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卞(  ) 装shì(  ) 夯基础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biàn 饰 2.解释下列词语。 装饰: 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的样子。 识文本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结合朗诵音频,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断章 卞之琳 识文本 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找出这些意象,说说它们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2.诗中的意象相互交叉重叠,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有什么联系呢? 3.诗的主客体是怎样发生变换的? 4.从这首诗中,你悟出了什么哲理? 5.本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1.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找出这些意象,说说它们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站在桥上的你” “楼上看风景的人” “桥” “楼” “明月” “窗子” 2.诗中的意象相互交叉重叠,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有什么联系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产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的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你”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那些美丽的“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到了第二行诗里,同一个时间与空间,人物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地位却发生了变化。在楼上“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看”的主体,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 3.诗的主客体是怎样发生变换的? 的人物此时又变成被看的风景了,主体同时又变成了客体。“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是同样的句法。 4.从这首诗中,你悟出了什么哲理?   世间万物息息相关,既是相对的,又互相依存。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5.本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一)镜头组合,对举互文。从本诗的内容来看,构成这首诗的正是日常生活的几个“镜头”,前后两句主宾语在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了互换,使句子的首尾相联,加大了语言的密度,增强了诗画意境效果。   (二)构思独特,意蕴深厚。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加以表现。开篇写看风景,但是没有泼墨 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桥、楼、看风景的人,让人联想桥下的流水、游船画舫、岸边的杨柳……意境悠远,回味无穷。 学习目标回顾: 1.能梳理诗中意象,赏析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