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650600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1张PPT)

日期:2024-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8次 大小:147934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31张,PPT
  • cover
(课件网) 课外古诗词诵读 统编版初中语文在新教材的设置中增加了课外古诗词诵读,每册安排2次课外古诗词诵读,每次4首。 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能够熟读背诵。 了解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学习有关古典文学鉴赏的某些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加强文化积累,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宿感和自豪感。 2 课程学习目标 诵读诗词,感受诗词韵律之美。 在反复诵读中,通过重点意象及典故解读,读懂诗意,体会诗情。  2 本课学习目标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诵读古诗词,可以让我们触摸古人的思想,体会古人的情感。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领略那个唯美、洒脱的诗意世界。 新课导入 诗词课题总览 《定风波》苏轼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浣溪沙》纳兰性德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诗、文、词、书、画等领域,均取得了极大成就。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诗文集《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等传世。代表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 定风波 作者简介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suō qiào 解读赏析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诗 词 解 读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 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有人带雨具先走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高声吟咏。 蓑衣,用棕毛制成的雨披。 草鞋。 形容微寒。 此处为“方才”之意。 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这首词通过野外出游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反映了词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超脱的胸襟。 主 旨 归 纳 上片写“雨中”。前两句写雨骤风狂的情形及词人面对骤雨时的坦然。第三句写雨中悠闲行走,传达出一种无惧风雨的自信豪迈。“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体现了词人面对自然、人生风雨时不畏坎坷、毫不计较的超然情怀。 下片写“雨后”。前三句写雨过天晴的景象以及自己的感受。末三句是精神上的再度升华。表面写雨过天晴,一切归于平静,实则蕴含深刻道理:无论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将过去。这里一语双关,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本词通过野外出游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反映了词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超脱的胸襟。 主旨情感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形象。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诗人。前期诗作明快清丽,多表现生活情趣;靖康之变后,经历了战乱生活,伤时忧国成为其诗作主要内容。 作者简介 临江仙·夜登小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