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 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写道: 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 冯至 文体知识 散文通常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写景散文等,有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形式自由、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和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 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 哲理散文: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以及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作者简介: 冯至: 原名冯承植(1905-1993),河北涿州人,诗人、学者、翻译家。 1930年赴德国留学,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在西南联大担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创作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本文选自他的散文集《山水》。陆耀东先生称《山水》为“我国现代主义散文中的杰作”,无论从哪一方面说,他都是一个真正的创造,在中国,是独树一帜的。 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 《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 《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伍子胥》 《山水》(1943年,本文选自此散文集) “无论文字的功力和火候,情趣的广度和深度,冯至都算得上是收获期最伟大的散文家” ———司马长风 诗集 小说 散文集 创作背景: 《山水》是20世纪40年代冯至在昆明时所写散文的结集,收有《C君的来访》《蒙古的歌》《赤塔以西———一段通信》等多篇散文,文字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同时又有哲理的思考,隽永耐读。冯至在《〈山水〉后记》中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态度与情感倾向:“我是怎样爱慕那些还没有被人类的历史所点染过的自然:带有原始气氛的树林,只有樵夫和猎人所攀登的山坡,船渐渐远离了剩下的一片湖水,这里,自然才在我们面前矗立起来,我们同时也会感到我们应该怎样生长。”他同时提及写作这些文章时自己的处境:“在抗战期中最苦闷的岁月里,多赖那朴质的原野供给我无限的精神食粮,当社会里一般的现象一天一天地趋向腐烂时,任何一棵田埂上的小草,任何一棵山坡上的树木,都曾给予我许多启示,在寂寞中,在无人可与告语的境况里,它们始终维系住了我向上的心情,它们在我的生命里发生了比任何人类的名言懿行都重大的作用。我在它们那里领悟了什么是生长,明白了什么是忍耐。” 整体感知 文章题为“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请同学们围绕文题,梳理作者描写了有关这个山村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01-03段): 第二部分(04-10段): 第三部分( 11段 ): 发现山村———山村兴衰 探寻山村———山村风物 感谢山村———山村感怀 解读文本 请同学们精读1-3段,思考: 1.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哀史的依据是什么? 2.“我在那条路上走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