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唐宋大诗人 诗中的物候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可以学到知识。我们以前学过很多诗歌,除了品味诗歌的美之外,大家有没有发现别的特点或者知识?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什么?好,现在大家先不用急着回答,打开课文《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从课文中找一找答案,看看和大家想的是不是一样啊? 课文导入 1.理清文章条理,培养对信息的获取、筛选、整合和应用的能力。 2.抓住唐宋诗中描写的物候特点及规律,对文中诗作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品味 。 3.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 学习目标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对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以及变迁方面,在研究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著有论文多篇,对台风、风暴也有研究,。在研究工作中注意结合生产实际,为农业服务,著有《竺可桢文集》和《竺可桢日记》等。 作者简介 背景知识 20世纪20年代,他创建气象研究所,推进中国气象科学的研究。竺可桢共发表论著270余篇,其中属于气象方面的重要论著还有:《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中国气流之运行》(1933)、《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中国气候溉论》(1935)、《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961)、《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1964)、《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66、1972)、《物候学》(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等。 花卉( ) 譬如 ( ) 俄顷( ) 萃 ( ) 瀛州( ) 滹沱河( ) 瀼西( ) 觳文( ) 羌笛( ) 瘟神( ) 相得益彰( ) 怜悯( ) huì pì qǐnɡ cuì yínɡ hū rànɡ hú qiānɡ wēn zhānɡ mǐn 给红色字注音 整体感知 推敲: 至理名言: 相得益彰: 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最正确、最有价值的话。 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 翻译字词 这篇课文从整体上把握,主要内容是介绍物候的有关知识,只是选取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角度,就是唐宋诗中的物候。作为一篇说明性文章,内容比较单一。介绍了物候的一些知识,说明了唐宋诗中借助月、露、风、云、花、鸟之咏,揭示大自然的本质这一事实,进一步分析了唐宋诗中描写出植物和候鸟等物候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物候规律。 理清思路 整体感知 物候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物候:是指受环境(所气候、水文、土壤)影响而出现的以年为准周期的自然现象,它包括树木花草的发芽、展叶、开花及秋季的叶变色和脱落,候鸟(燕子、布谷鸟、大雁等),昆虫(蝉、蟋蟀等)的南飞、北迁、始鸣、始见、绝见,湖泊河流的封冰、流凌、冰融、以及初雪、终雪、初霜、终霜日期等。物候能较直观地指出自然季节的变化。 请你根据文中的介绍,给物候下一个定义。 整体感知 (第1节)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能暗示出一些自然规律,花香鸟语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2-7节)主要是介绍唐宋诗中揭示的一些物候现象和一些规律。 第三部分: (第8节)总写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中看出物候的一些特点,同时也点出了研究唐宋诗中物候的意义。 整体感知 1.找出文中描写物候的“诗句”,看是唐代哪个诗人写的,分别包含了怎样的物候现象呢? 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诗 人 诗 文 物 候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1.草木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规律 2.循环随物候转变。 李白 王安石 “东风已绿瀛州草…” 《扶风豪士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 物候有区域性 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