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大自然神奇瑰丽,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与大自然同悲喜、共哀乐;寄怀感慨,抒发诗情 。这一节课,让我们通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聆听一下作家冯至与自然的心灵碰撞。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冯至 学习目标 1.赏析重点句子,涵咏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读文章,理解文中景、物、情的关系,品味文中蕴含的哲思之美。品味其散文的特色。 3.深入领会文章深沉的文化底蕴,培养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关于作品 作家简介 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 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 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诗人李广田也曾说:冯至先生的散文,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 高莽画冯至《岁月催人晚节重》 青年冯至 中年冯至 因全面抗战爆发,1938冯至随同济大学搬迁到昆明,后到西南联合大学任德语教授。1941年,为了躲避日军空袭,冯至携全家搬进昆明金殿背后的杨家山林场,寄居于茅屋之中。每星期进城两次去教课,十五里的路程,走去走回。这篇文章便是作者在小茅屋里创作的。林场茅屋的生活使冯至零距离地接近了自然和山水,自然界的一切本真地显露出来,无时无刻不在跟人对话。身处自然怀抱中的冯至得以短暂地远离战争的阴影以及都市的喧哗,孤独地面对自然,开始思考生命与自然的更深层的维系,写下了《一棵老树》《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等散文精品。 茅屋时期是冯至一生中最沉渊于自然和玄思的时期,他一生中最珍爱的三部书: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及小说《伍子胥》,都是在林场茅屋中诞生的。 写作背景 昆明郊区杨家山的林场茅屋,冯至在此创作了《十四行集》等重要作品 散文的分类 散文通常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写景散文等,有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形式自由、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和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 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 哲理散文: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以及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采撷 孑然 骤然 赭色 靛蓝 悚然 嗥叫 鼠麴草 麂子 xié jié zhòu zhě diàn sǒng háo 预习检测 注音 qū jǐ “消逝”与“消失” 两者都有不复存在的意思。“消失”是指无生命的东西不复存在;“消逝”一般指人的逝世,是有生命的东西的消亡。 题目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说明作者认为山村是有生命的,虽然形体已不存在,但我们仍能在草木之间感受到它的余韵。 解题 一、文本初读 理清文章思路 整体感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