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8786502

《古代诗歌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

日期:2025-10-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5次 大小:439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古代诗歌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
  • cover
课 题 13 古诗三首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2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江南春》。 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分析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4.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感知诗歌中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3.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 学情分析 三首诗都是写景诗,并且有两首还有典故。在教学中,教师适时补充资料,让学生了解典故,更好地理解古诗。最后再通过回顾、整理发现,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独食方法,感知诗歌背后的文化常识和历史典故,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教学辅助 PPT、学习任务单等。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五: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引导学生梳理股市的表达方法,让教学目标精准落地。) 1.背诵古诗,分享诗词积累。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同学们都会背了吗?(指名背诵。)上节课,我还给大家布置了一些课外积累的作业,大家能分享一下你们的积累吗?可以是描写黄河的诗词,也可以是刘禹锡的其他诗作。大家在分享的时候要注意朗读,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学生分享积累的诗词。) 2.自然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黄河的磅礴气势,那首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豪迈的。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的两首诗风格则迥然不同,我们先来看看这首《江南春》。 学习任务六: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品读诗句,想象画面,感受画面中的声与色、动与静、虚与实,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适时补充南朝的相关资料,增加课堂的厚重之感,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1.揭示诗题,简介作者。 (1)教师板书诗题:江南春,学生讨论题意。(江南的春天。) (2)简介作者。 杜牧(803—853)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以七绝最为出色。杜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出示江南春天的美景图,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描绘看到的图片。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词语。) 过渡:春天是美好的,是生机勃勃的,如果让大家只用几个词语来描绘春天,大家肯定会觉得不够全面、不够客观。那么,诗人杜牧是怎样用几句诗就给我们描绘出了生动形象的江南春景呢?请大家自由诵读全诗,感受诗中的春景。 3.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教师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由诵读研讨,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过渡: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能不能做到读准字音,且读出感情。 (3)检查学习效果。 ①指名分行朗读,相机正音,直到读正确为止。 ②指名读全诗,进行比较评价。在读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4.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过渡:这首诗如果要读得更有意味,我们还必须了解诗歌的意思。大家平时在读懂诗歌意思方面有什么高招吗?(学生讨论:抓住重点字词、查工具书、了解相关背景等。)同学们的方法都很棒,请大家借助工具书读通读懂全诗。实在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勾画诗中描写的景物,标注难点。 (2)四人一组,交流学习。 学习前两句诗———晴景,写今。 ①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 [千里]这里的“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绿映红]绿叶映着红花,这里用颜色指代景物,给人丰富的联想。如绿叶衬红花,桃红映柳绿。 [水村山郭]傍水而居的小村,依山而建的城。 [酒旗风]酒旗迎风招展。 ②说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