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793623

鲁教版(五四制)数学九年级上册 2.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教案

日期:2024-05-11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2次 大小:75135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版,五四,数学,九年级,上册,利用
  • cover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教学目标】 1.能够设计测量方案、说明测量理由,能够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 3.能够主动积极地想办法,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设计方案,启发、引导、点拨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渗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测量倾斜角的仪器(测角仪)、皮尺等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内容:测量倾斜角 侧倾器的结构:度盘、铅锤和支杆组成。 1.把支架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架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在水平位置。 2.转动转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目标M,记下此时铅垂线所指的度数。 (设计意图:根据测量数据,能求出目标的仰角或俯角,培养学生的使用工具的能力。) (二)活动二内容:讨论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的原理。 二、讨论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的原理 (一)当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1.在测点A安置测倾器,测得M的仰角∠MCE=α; 2.量出测点A到物体底部N的水平距离AN=l; 3.量出测倾器的高度AC=a,可求出MN的高度。 MN=ME+EN=l tanα+a (二)当测量底部不可以直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1.在测点A处安置测倾器,测得此时M的仰角∠MCE=α; 2.在测点A与物体之间B处安置测倾器,测得此时M的仰角∠MDE=β; 3.量出测倾器的高度AC=BD=a,以及测点A,B之间的距离AB=b。根据测量数据,可求出物体MN的高度。 (设计意图:掌握测量的原理 ,提醒学生注意方法的选择;不要忽略了测角仪到地面的高度。培养学生独立设计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三、实验模型 (一)实验1 课题 测量旗杆高 测量示意图 测量项目 AN的长 10.03m 9.97m 平均值: 测倾器的高 CD=1m CD=1m 平均值: 倾斜角 a=29°15′ a=30°45′ 平均值: 计算 旗杆MN的高度(精确到0.1m) 1.请根据测得的数据,填表中的空格; 2.通过计算得旗杆的高为(已知测倾器的高CD=1m)_____米(精确到米)。 (二)在Rt△CME中,ME=CEtan30°=1.732,CE=1732 MN=ME+NE=17.32+1=18.32≈18 实验2 课题 在平面上测量地王大厦的高AB 测量示意图 测得数据 测量项目 ∠α ∠β CD的长 第一次 30°16’ 45°35’ 60.11M 第二次 30°44’ 45°25’ 59.89M 平均值 1.请根据测得的数据,填表中的空格; 2.通过计算得地王大厦的高为(已知测倾器的高CE=DF=1m)_____米(精确到米)。 (三)在Rt△AEG中,EG=AG/tan30°=1.732AG 在Rt△AFG中,FG=AG/tan45°=AG FG-EG=CD 1.732AG-AG=60 AG=60÷0.732≈81.96 AB=AG+1≈83(m)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在活动中体现相互尊重和协调的能力,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加深巩固解直角三角形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四、知识运用 例:如图,在某建筑物AC上,挂着“多彩云南”的宣传条幅BC,小明站在点F处,看条幅顶端B,测得仰角为,再往条幅方向前行20米到达点E处,看到条幅顶端B,测得仰角为,求宣传条幅BC的长(小明的身高不计,结果精确到0.1米)。 解:∵∠BFC =,∠BEC=,∠BCF= ∴∠EBF=∠EBC= ∴BE=EF=20 Rt△BCE 答:宣传条幅BC的长是17.3米。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例题培养学生独立设计方案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