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837570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小学科学 三年级下册 5.1浮和沉(教案)

日期:2024-05-17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2次 大小:3020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青岛,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2017
  • cover
15《浮和沉》 【教材分析】 《浮与沉》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常见的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小球浮出深坑为线索,探究浮的特点,然后延伸到浮与沉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明白浮与沉是怎么回事。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动画中水能使小球浮出深坑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为学生准备好乒乓球、气球、塑料瓶、螺丝钉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并通过实验得出浮力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下压水面上的气球感受到向上的力,得出结论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然后再次在经历模拟实验和讨论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让学生感知不但浮在水面的物体(部分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而且浸入水中的物体(全部在水中)同样受到水的浮力。第三部分拓展活动,研究生活中浮力的应用并简单解释原理。在课后自己查阅资料,制作一个浮沉子。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水的浮力。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浮力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初步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教学设计】 一、魔术导入教师利用魔术(浮沉子),让学生认识物体的浮和沉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活动 (一)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1、教师出示一组实验材料(铁钉、积木、乒乓球、钩码、蜡烛、气球、橡皮、橡皮筋、订书钉),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想这些材料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并做好记录。 2、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验证是否和猜想结果一致。 (1)教师出示注意事项:学生要合理分工;按照顺序,一个一个进行验证;把物体完全浸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浮和沉;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随时记录。 3、根据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可将物体分为两类,即浮在水面上的和沉入水中的。 (二)感受浮力,认识浮力的方向 教师提问:要想让浮的物体沉下去,可以怎么做?教师演示用手按住气球,竖直向下压,提出要求:用心体验手上的感觉。 学生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用手按压到水中,感受物体在水中方向的变化,交流感受。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水中收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 (三)通过实验,推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问题:沉在水底的物体是否也会受到水的浮力?学生猜想。 教师出示材料(橡皮筋、钩码、刻度尺),并做简单介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填写到汇总表上。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并得出结论:沉在水里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四)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提问: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学生列举实例。 教师补充:曹冲称象、盐水选中、山东舰,让学生感受浮力与生活各方面的密切联系,渗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畅谈收获: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知识、方法、技能、态度等方面)。 四、拓展延伸:教师演示浮沉子的制作方法,学生课后制作浮沉子并继续探究浮沉子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