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889204

鲁教版历史八下第11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课件 35张PPT

日期:2025-10-25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7次 大小:5814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教版,历史,八下,11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课件
  • cover
第11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的解体课程标准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史实,进一步分析和探索苏联解体的原因。重点   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难点   苏联的解体。一、赫鲁晓夫改革二、苏联的解体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斯大林逝世,苏联高层送葬,包括赫鲁晓夫和中国总理周恩来 1.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2.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3.赫鲁晓夫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为什么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4.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其后果是什么?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斯大林时代”存在严重弊端,改革势在必行。 2.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内容: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削减农业税、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扩大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等。 成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联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3.赫鲁晓夫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为什么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原因:改革只是在具体做法上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修补和调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革缺乏深思熟虑和反复试验;赫鲁晓夫个人性格存在着独断专横、急于求成的毛病。 4.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其后果是什么? 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 ,全名为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1894—1971),前苏联领导人。他出生在一个矿工家庭,191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31年由区委书记爬到了苏共莫斯科州委和市委第一书记的职位,1938年担任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隔年进入了中央政治局。1949年到1953年,任苏共中央委员会书记。赫鲁晓夫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苏联食品短缺,人民排长队购买食品。 1956年在莫斯科红场上的阅兵式上,已经看不到斯大林的头像。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1906—1982),前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军队最高领导人。 1906年12月19日,勃列日涅夫出生于今乌克兰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4年升为少将。1952年任苏共中央书记。二、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二、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原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总统。1931年出生于俄罗斯的一个农民家庭。1952年加入共产党。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做过多年党务工作。1980年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叶利钦  叶利钦1931年2月1日出生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南乌拉尔),俄罗斯族。他自1955年从乌拉尔工学院建筑系毕业后,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工作了30年,曾任该市住房建筑联合公司总工程师、经理,1976年任苏共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叶利钦于1985年调往莫斯科担任党、政要职,1985年12月至1987年11月任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1987年11月至1989年5月任苏联国家建设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叶利钦于1989年3月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1990年5月在俄罗斯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俄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1991年6月,叶利钦在全民选举中当选为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1991年12月,他同原苏联其他10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一起发表联合宣言,宣布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996年7月,叶利钦再次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总统。他曾多次访问中国。 八一九事件  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