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逐字稿(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梨花是春天花市里最婉约的风景,花枝繁茂,花色洁白,花香清越,更有与月色相融的美好意境。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今天我们所学的这个故事便是在美好的月下梨花林中展开的。大家想一想,深山荒野,月色梨花,白木门板,黑炭大字,半夜来访的瑶族老人,一切是那样的神秘、宁静、优美。好了,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故事吧。 二、作者介绍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个美丽故事的讲述者:彭荆风,1929年生人,当代作家。1949年入伍,随军进入云南边疆。此后三十多年,他的足迹遍及云贵高原。在苗族、瑶族、哈尼族、傣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参与过剿匪,做过民族工作,办过学。他写了许多反映边疆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发表在《光明日报》。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四、快速阅读 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阅读全文,了解情节,复述故事。 2.借助工具书和书中的注释扫清文字障碍。 3.给每个自然段加一个标号,按照时间顺序简单分段。 想必大家对故事已经非常熟悉了。为了方便我们下面的讲述,我们一起核对一下段落标号。全文一共37自然段。如果我们按照时间分段,我会把时间分为傍晚,入夜,夜晚,第二天清晨四大部分。1到5段是傍晚阶段,从山,好大的山呐,一直到老于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这是第一部分。入夜这一段6到11自然段,从一弯新月升起来了,到屋后边有干柴,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为第二部分。从第12自然段我们开始烧火做饭,到27自然段,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为第三部分。最后28自然段一直到37自然段为第四部分。 在分段当中,前三部分分得比较的紧密,因为这部分是整个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而从第二天早上到37自然段是文章的高潮和结尾部分,分到了一起。分段的目的主要是理清思路,也是为了下文讲述构建框架。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个框架进行文章的精读。 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梳理我与老余的哀牢山借宿经历,完成下列表格。 我们先从第一部分开始,先看第一个框架,那也就是傍晚部分的故事。这一部分是故事的开端。作者先描写了陡峭的大山,茂密的树林,少有行人的山路,迷茫的暮色已是夕阳西下,可是山高路远,无处投诉,作者的焦急之情油然而生。可是无巧不成书。正值此际,忽遇梨花林,熟知本地的老余说有梨树就会有人家,顿时让人在绝望之中心生希望与欢喜。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家呢? 接着往下读,那就是月下的梨花林了,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7段: 在这仙境般的月下,梨花林中,有一座草顶竹篾的小茅屋,真的是有人家了,欣喜就不用说了,这可是经典的御仙场景啊。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好奇心也油然而生了。 接下来呢让我们聚焦这个小茅屋,这个小茅屋更神秘了,请进二字,好似作者算准了会有陌生人前来,提前热情相邀。而接下来的场景,厚厚的稻草床、青甜的竹筒水,贴心的碳笔大字,更让人对茅屋主人心怀感激,干柴、大米、辣子、盐巴,主人准备的物资很简单,但在那个物质贫乏、吃饱肚子都很难的年代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热情周到的主人到底是谁呢?接下来我们聚焦第三部分夜晚阶段的见闻。这段故事涉及的段落比较多,从十二段到27段。这段故事先从一个美丽的误会开始。当我们吃饱喝足,正猜着主人的身份时,一个须眉花白,手持一干明火枪,肩扛一袋米的瑶族老人进来了。这个老人的装扮正是我们所猜想的,护林员的装扮,更何况又肩扛一袋米,更像是主人了。这位瑶族老人讲了自己和小茅屋的故事。原来瑶族老人只是受到照料的过路人之一,受到照料的过路人都会尽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