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954706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练习(含解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3次 大小:46665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19,社会,政治制度,国家,必修,选择性
  • cover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一、单选题 1.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某一外交成就时说:“这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他评论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不结盟外交政策 C.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D.“一边倒”的外交 2.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A.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 B.推动了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建立 C.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D.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3.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外交政策实现由“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转变。这一转变 A.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 B.壮大了第三世界的力量 C.跳出了意识形态的局限 D.宣示了独立自主的方针 4.朝鲜战争刚结束不久,中国迫切需要打破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与世界各国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同时也有对国际法发展做出自身贡献的主观要求。为此新中国 A.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C.提出并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倡导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5.1969年8月,某西方报刊在《美国与中国调情:为什么罗杰斯宣扬对中国的友谊》中评论:“美国对北京的姿态、罗杰斯(美国国务卿)在他旅行的每一站中对中国的评论以及对‘友谊’一词的慷慨使用,这一切都是史无前例的。”这一评论说明 A.美国完全改变了对华政策 B.中国外交环境有所改善 C.美国放弃了对华敌对态度 D.中美外交关系缓和实现 6.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一年之内,中美外交从不可调和的冲突状态进入了总统使节去北京为总统访华筹备的阶段。其间双方避开了20年来的敌对宣传,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最重大的战略目标”是指中美两国(  ) A.维护现有国际秩序 B.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C.建立新的国际平衡 D.共同应对苏联威胁 7.美国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曾说:“尼克松和基辛格这对奇特的搭档毕竟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材料中关于“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B.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D.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8.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中国同日本、英国、联邦德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一系列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中国这一外交新局面 A.缓和了同周边国家的矛盾 B.为后来对外开放创造了条件 C.使得中国成为世界性强国 D.促进了国内政治形势的稳定 9.下表为不同时间段《人民日报》对美国的报道语态变化所占比例的对比统计,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1960年1月至3月 1975年1月至3月 1985年1月至3月 积极报道 0% 2% 14% 消极报道 95% 87% 24% 中性报道 5% 11% 62% ①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由片面逐渐走向客观 ②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积极报道,源于1972年中美建交 ③两极格局的建立和瓦解直接影响着中国媒体对美国报道的语态变化 ④中国媒体对美国报道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10.1978年11月2日,邓小平作出指示:“看来美方想加快正常化,我们也要抓住这个时机,同美国关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