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013098

24.唐诗三首 同步练习(教师版+学生版)

日期:2024-06-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87次 大小:13770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唐诗,三首,同步,练习,教师,学生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册语文 24.唐诗三首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3八下·柳州竞赛)下列对《卖炭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答案】C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卖炭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A:“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意思是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这句话强调的是卖炭翁的身份,选项"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不正确; B:“卖炭得钱何所营”意思是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这是一个问句, 引出卖炭翁卖炭的目的,选项"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不正确; D:"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意思是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突出了卖炭翁希望天气寒冷可以卖更多炭的矛盾心理。选项"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在把握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结合诗句的内容进行正确分析和理解。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邺城(yè) 挂罥(juàn) 塘坳(ào) B.老妪(yù) 庇护(bì) 突兀(wù) C.恶卧(è) 戍守(shù) 俄顷(é) D.幽咽(yè) 茅屋(máo) 三重茅(zhòng)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D:三重茅(zhòng)———(chóng)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读音掌握程度。此类题的答题关键是平时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并积累词语,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忍能对面为盗贼(忍心) B.长夜沾湿何由彻(彻底) C.回车叱牛牵向北(调转) D.宫使驱将惜不得(将要)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A:忍能对面为盗贼:竟狠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忍:狠心。) B:长夜沾湿何由彻: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C:正确。 D:宫使驱将惜不得: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将:语助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确定这个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考查范围往往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方面。 4.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诗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诗人彻夜难眠的情景。 B.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这种“对面为盗贼”的世风的慨叹及怨愤。 C.诗歌写的是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D.诗歌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答案】B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解析】B.错误,作者只是对这种顽童的慨叹而不是“世风的慨叹及怨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本题时注意审清题意,准确地判断各项问题的指向,再判断正误。要读懂原文,整体感知并掌握文章中常见的一些写作手法、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填空题 5.文学常识填空。 (1)《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 “三别”之一。“三吏”除《石壕吏》外,还包括   、   ;“三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