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歌行》教案 课题 短歌行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掌握诗中重要词句的意思和用法; 2、反复诵读概括出本诗表达的主题; 3、结合本诗的表现手法鉴赏全诗。 教学 重点 反复诵读概括出本诗表达的主题。 教学 难点 结合本诗的表现手法鉴赏全诗。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圈点标画法 教学过程 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便是曹操的作品。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 讲故事,引入新课。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作家作品 曹操(155 —220)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 名阿瞒,沛国谯县人。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军事功绩: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 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 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政治措施: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 的恢复有一定作用。 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了解作者生平,了解《燕歌行》的基本内容。 积累文学常识,提升文化素养。 梳理脉络 全诗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前四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促的感慨,但并没有软弱消沉,却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第二层(接下来的四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作者抒发对贤才的渴望,表明自己对嘉宾的礼遇。 第三层(接着的四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继续写对人才的渴望,写忧思的原因。 第四层(最后四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明作者虚心纳士,竭尽诚心,不遗余力的态度。 朗读诗歌,梳理结构。 疏通诗歌大意,理清诗歌脉络,带领学生掌握重点实词,了解诗歌内容。 整体解读 1.诗歌第二层是什么意思? 明确: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使我心中思慕之情连绵不断。只是为了您的缘故,令我沉思低吟至今。鹿群呦呦欢鸣,呼唤同伴共食苹草。我如果得到了嘉宾,定当奏乐设宴隆重款待。作者抒发对贤才的渴望,表明自己对嘉宾的礼遇。 2.诗歌第三层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修辞上为比喻和比兴手法。“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为诗经里的比兴手法。继续写对贤才的渴望。变奏(反复咏叹)。 抒写诗人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贤才的欣喜。“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乃是想象贤才归己时的欢快场面。 3.诗歌第四层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运用比喻、用典、对兴手法。写了虚心纳贤,统一天下的志向。 前四句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后四句先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前后对比,并化用典故,抒写出诗人对犹豫不决的贤才的关切和渴望天下贤才尽归自己的抱负。最后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志向。 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