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的漂浮能力》教学设计 【核心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学习内容与要求】 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5~6年级: ②观察常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导热性等,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教学思路】 本节课《材料的漂浮能力》是一节实践性较强的课时,学生对材料的漂浮能力有一定认知,对于哪些材料是漂浮材料,如何验证材料的漂浮能力大小会很感兴趣、乐于探究。通过探究实验寻找认识漂浮材料,并通过对比实验比较材料的漂浮能力,引导好学生的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总结结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且运用到生活中———利用材料的漂浮能力设计了泡沫救生圈等。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认识漂浮材料;知道材料的漂浮能力不同。 科学思维:能基于所学知识,制定比较完成的探究漂浮材料的实验方案。 探究实践:表现出探究兴趣,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材料漂浮能力的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 态度责任:了解漂浮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人类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材料的漂浮能力。 教学难点:制定比较完整的探究漂浮材料的实验方案并开展探究能。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易拉罐、木板、石块、铁丝、橡皮泥、相同大小的方形泡沫板和木板、螺母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聚焦,发现问题 1. (课件出示古人使用木船的图片。)谈话:咱们的祖先非常了不起,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在使用木船。那么,他们为什么使用木材造船呢 2.引人课题:生活中还有什么材料可以在水中漂浮呢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材料的漂浮能力。 (设计意图:本部分利用古代的木船的图片,结合教师的解说,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作好了铺垫。) 二、活动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一:观察哪些物体可以在水中漂浮,以及在水中漂浮的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1)展示实验材料:易拉罐、木板、石块、铁丝、橡皮泥做的小船、泡沫板、沙子。引导学生把物体放入水中,找出在水中漂浮的物体。 (2)这些漂浮在水中的物体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小组内观察交流。 (3)师生小结:易拉罐、木板、橡皮泥做的小船、泡沫板能漂浮在水中,而石块、铁丝,沙子沉入水底。 2、探究二:研究改变漂浮物的形状对物体漂浮的影响。 (1)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易拉罐、木板、橡皮泥做的小船、泡沫板能漂浮在水中,也知道了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如果任意改变它们的形状,它们还能漂浮吗 (2)师生讨论改变漂浮物形状的方法。 (3)汇报交流。 (4)师生小结: 自然状态下,有些材料在水中具有漂浮能力,而且它们的漂浮能力与形状无关。这样的材料属于漂浮材料。 (设计意图:科学概念的构建来自于学生对事物的体验与感悟,学生只有在活动中充分运用感官参与了、实践了才会有深刻的体验。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对有结构的、不同的材料的检验,发现漂浮的秘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用来制造的材料有关,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3、探究三:比较不同漂浮材料的漂浮能力。 (1)提问:不同漂浮材料的漂浮能力相同吗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疑问,既然泡沫板和木板都是由漂浮材料做成的,那他们漂浮的能力一样吗?你们认为谁的漂浮能力更强? 预设 1:我认为木板的漂浮能力强,因为它可以用来做船。预设 2:我认为泡沫板的漂浮能力强,因为它比较轻。 谈话:下面,让我们组织一场泡沫板和木板的漂浮能力大拼吧,比比哪种材料的漂浮能力更强。 (2) 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对比实验比较木板和泡沫板的漂浮能力。谈话:我为大家准备了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如何利用这些材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