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072421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导学案)】

日期:2025-09-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38次 大小:287776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第六,八下,导学案,备课,完全,语文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探“和”之义,理解中华“和”文化的思想内涵,把握“和而不同”的当下意义。 2.寻“和”之用,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采访、徽标设计、创意阐释等活动,实现多学科能力的整合,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班级讨论会,强化主体实践性,拓宽文化视野,培养文化自觉的意识,逐步树立文化自信的态度。 【重点难点】 1.探“和”之义,理解中华“和”文化的思想内涵,把握“和而不同”的当下意义。 2.寻“和”之用,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采访、徽标设计、创意阐释等活动,实现多学科能力的整合,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班级讨论会,强化主体实践性,拓宽文化视野,培养文化自觉的意识,逐步树立文化自信的态度。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1.查阅工具书,书写“和”字,探究其字形的演变。 2.根据《说文解字》对“和”的解释,探究“和”的初义。 和,调也。从口,禾声。 ———许慎《说文解字》 二、探究案 活动一:探“和”之义 1.阅读下面材料,探究“和”的含义,以及与“同”的区别。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2)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3)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4)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异也。———刘宝楠《论语正义》 (5)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 (6)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 2.“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什么意义? 活动二:寻“和”之用 1.“和”的思想,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可以概括为一句俗语,即“和为贵”。请分享体现“和为贵”的故事。 2.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战国时有“将相和”的美谈,清康熙年间又有“六尺巷”的故事,“以和为贵”的故事层出不穷,和和睦睦是我们社会和谐的追求,请你就这些故事谈谈你对“和”的社会意义的理解。 3.参阅教材下方的示例,按要求创作几条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宣传标语。 4.请为自己的班级设计一个以“和而不同”为主题的班级徽标,并给它附上一条紧扣“和”主题的标语,再用一段凝练生动的语言阐释设计寓意。 活动三:班级讨论会 1.当今的社会不和谐的现象依然存在,世界也并非和平,我们应如何对待? 2.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观点的交锋。相持不下时,有些同学会恶语伤人,最后不欢而散。思考如何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全班合作,制订几条“班级议事规则”。 3.通过这次活动,你对中国文化中的“和”一定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理解吧?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收获。 三、质疑案 学完本综合性学习,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懂,或者活动中有那些困难,提出自己的疑难,寻求老师、家长、同学等帮助解决。 点拨要点 一、预习案 1. 2.“和”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 二、探究案 活动一:探“和”之义 1.“和”的含义:和谐、融洽;内心平和不争,心和如一;没有攀比、挑剔、刻薄之心;合适;协和;致中和。 “和”与“同”的区别。①“和”就是心胸宽阔,即“心不争”;“同”就是亲附偏袒、“为恶如一”。②“和”起于“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