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089613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随堂练习A卷(含解析)

日期:2024-05-1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1次 大小:7848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4课,中国,历代,变法,改革,随堂
  • cover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随堂练习A卷 1.商鞅认为“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因此,他第二次变法时只向农夫普遍授田,对于从事商贾技艺者不授田,这些人需要靠购买粮食解决吃饭问题。商鞅推行的授田法( ) A.旨在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B.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导致商人操纵粮食价格 D.突破“工商食官”局面 2.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 南齐派使节北上,恰逢冯太后丧事, 齐使欲以朱衣入见,北魏派人四次往返劝阻,皆不肯更衣。后北魏以精通礼学的名士成淹与之辩论,齐使不敌,只得以丧服入见。这一材料可用于研究( ) A.南北文化差异的原因 B.礼乐制度的历史延续性 C.南北政权的隶属关系 D.北魏封建化改革的影响 3.范仲淹在任时提拔的李觏,在担任太学直讲时,一直痛骂当下,鼓吹变法,与范仲淹一唱一和。胡适在《记李觏的学说》中说,李觏是“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是王安石的先导”。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 A.得到了太学的支持 B.意在实现富国强兵 C.缺乏宽松文化氛围 D.有一定的舆论基础 4.下表可用来说明,王安石变法( ) 熙宁二年(1069年)七月 实行“均输法” 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 实行“青苗法” 熙宁二年(1069年)十一月 实行“农田(水利)利害条约” 熙宁二年(1069年)十二月 实行“募役法”(即免役法) 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 实行“保甲法” 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 实行“市易法” 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 颁布“方田均役法”“保马法” A.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操之过急 B.主要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 C.强调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D.重视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 5.万历新政十年间,张居正主持国政,推行一系列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整顿和改革措施。《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张居正的这些举措 A.对专制皇权构成了威胁 B.削弱中央和地方的守旧势力 C.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D.对制约相权起到一定的作用 6.1895年,康有为创办上海强学会并发行《强学报》,该报实行孔子纪年,第一期署日期为“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与“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并列。康有为意在( ) A.促进西方历法传播 B.推动儒学的近代化 C.巩固维新变法成果 D.凸显改制的正统性 7.近代前期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主张;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也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救亡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传统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C.西学传播瓦解传统思想观念 D.“托古改制”是历史必然选择 8.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慈禧以谋反的罪名斩首于菜市口。在行刑之时,围观的百姓几乎个个都在拍手称快,还有人向刽子手扔赏钱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畅快与喜悦。由此可见( ) A.民众的思想启蒙尚需加强 B.戊戌变法损害了大众权益 C.戊戌变法推动新思想传播 D.清政府统治基础得到强化 9.如表是某学者统计的清末新政时期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至宣统四年(1911年)度支部(清代掌管财政事务的机构)官员数量及人员构成。据此推断,清末新政( ) A.增加了晚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B.挽救了清朝的统治危机 C.扩大了新学人才的参政渠道 D.造成了严重的冗官现象 10.1903年,清政府商部颁布《铁路简明章程》,规定“无论华洋官商”均“可禀请开办铁路”,但“股总以华股占多数为限”,“洋商请办”亦“须留出股额十分之三,任华人照原价附股”。该政策体现出清廷( ) A.主张铁路国有 B.关注国家经济主权 C.沦为列强附庸 D.倡导“实业救国” 11.1906年3月,清廷明确将“国文”正式确定为讲授汉文汉语的课程名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