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116631

第12课《诗经》二首课件(共44张PPT)

日期:2024-06-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3次 大小:1155353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2课,诗经,二首,课件,44张,PPT
  • cover
(课件网)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诗经》二首 教学目标 1.诵读这两首诗,把握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了解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和《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3.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感受《诗经》独特的艺术魁力,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 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共160篇,其中大部分为周代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宾宴享。“颂”是祭祖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祖,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现存共40篇。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关雎》选自《诗经·周南》,《关雎》是《诗经》的首篇,通常认为本诗是我国爱情诗之祖。《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诗经》中的抒情名篇,与《秦风》中的其他诗大相径庭。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它们与“风”“雅”“颂”(《诗经》根据所配乐曲的性质划分的三个种类)合称《诗经》的“六义” 。 “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比”就是比喻;“兴”就是烘托、衬托,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事做铺垫。 文学常识 大苏泛赤壁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人诬陷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最终他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担任一个有名无实的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他泛舟游览黄州城外的赤鼻矶(并非真正赤壁之战所在地),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寄托他谪居时的心情。 知识链接 必备知识 关 雎 《关雎》:篇名取自该诗的第一句“关关雎鸠”。“关”即“关关”,拟声词;“雎”即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关/雎/ 本诗是首爱情诗,为什么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 这里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发出悦耳的鸣声。 诗人以河洲上鸣叫求偶的雎鸠鸟作比,兴起淑女为君子的佳偶,借助雎鸠鸟的行为引出抒情主人公对淑女的爱慕和殷切期望。 品读文句,理解文章内容 诵读这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的手法,并举例分析。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河洲上和鸣的雎鸠鸟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水鸟和鸣又可比喻男女间的和谐恩爱,所以是“比兴”。 品读文句,理解文章内容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以采荇菜兴起男子对淑女的追求,以时而左、时而右捞取荇菜的动作,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品读文句,理解文章内容 诵读这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的手法,并举例分析。 ①如“流”“采”“芼”这三个动词,“流”是“捞取”的意思,“采”是“采摘”,“芼”是“挑选”,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采荇女劳作时的情形,严谨有序,一丝不苟。 ②“参差”二字修饰“荇菜”,写出了长短不一的荇菜在水中漂流的具体情态。 ③“窈窕”用得好,刻画了淑女的美好品德。 ④“悠哉悠哉”的“悠”用得好,“悠”,长的意思,这个词惟妙惟肖地描写了小伙子长夜难眠、辗转反侧的情形。 品读文句,理解文章内容 《关雎》的语言美还体现在用词的准确传神上,同学们能举例说说吗? 本诗通过写一个男子对心仪女子的思念、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品读文句,理解文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