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138443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 (共32张PPT)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4-05-1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9次 大小:2427960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纲要,历史,中外,必修,2019,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新课导入 影视作品中的郑庄公 周平王东迁过程中,郑桓公、郑武公因保护王室有功而相继担任王室卿士。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谋士祝聃建议郑庄公继续追击桓王,郑庄公并未予以采纳,反而派人前去“慰问”周恒王,赔礼道歉。 依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1.周平王东迁后,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2.春秋时期,“尊王攘夷”仍是诸侯所遵守的信条 叁 诸子百家及其时代 贰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壹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课程标准】 1.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通过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庄子等诸子百家的学说,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目录 基础爬疏 史料解析 1、春秋时期(因孔子所编《春秋》得名) (1)时间: (2)春秋五霸: (3)特点: 2、战国时期(因刘向所编《战国策》得名) (1)时间: (2)战国七雄: (3)特点: BC770-BC476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相继) 争霸 BC475-BC221 齐、楚、秦、燕、赵、魏、韩(并存) 兼并、局部统一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齐桓公“尊王攘夷”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以霸主身份主持“葵丘之盟“,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公元前656年,齐桓公质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导致祭祀大典无法进行,使楚国承认自身错误;公元前663年,燕国受山戎进攻而向齐国求救,齐桓公救燕;次年,山戎进攻邢国,齐桓公采纳管仲建议,打退少数民族,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都。 思考:“尊王攘夷”产生了何种影响?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以“尊王”的名义互相讨伐争战,称霸称雄。然而,这种“尊王”或者假借“尊王”名义扩张自身利益的行为,实际上并非攘夷,而是华夏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诸侯争霸的行为,正是孟子所说的“春秋无义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法》 积极影响:有助于维护周天子尊严与华夏统一,抵御少数民族侵略,使华夏文明得以延续不辍;同时有利于周边少数民族自主接受中原文明,更为主动地融入华夏大家庭。 消极影响:争霸诸侯国以“尊王攘夷“名号壮大自身实力,吞并其他诸侯国,达到称霸目的,加剧了兼并战争的出现。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与战国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霸权(争霸战争) 齐、楚、燕、韩、赵、魏、秦(兼并战争) 战国末期,国家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2.华夏认同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比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 春秋时期四夷与华夏的区别主要在文化方面,他们的服饰、语言、经济生活、风俗习惯都与华夏明显不同……通过春秋时期的华夷之争,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促进民族融合 往来与联系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考古出土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1)农业: 随着私有观念的深入人心和铁农具的出现,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向个体生产方式转变。铁农具的广泛应用,促使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