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南宋·辛弃疾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山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收复失地、统一南北)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背景介绍 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为赠友的即席寄兴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shèn),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作者七年之内,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1、早年投身义军 2、南归朝廷为尽忠 3、受弹劾后归隐山居 4、会友赋壮词 5、复用登京口咏怀 辛弃疾人生经历及其作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相关知识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héng zhuó pó suō 初读感知 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 译文:一轮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好似那刚刚打磨一新的铜镜又飞上了夜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办法吗?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整体感知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月亮升起的动态美 月轮转动,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用比喻的手法,突出了中秋月亮明亮皎洁 月光耀眼明亮 品析上阕 1、请赏析“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用典,运用神话传说,表现词人的政治理想和时间流逝、功业无成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有力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与痛苦。 品析上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把月中婆娑弄影的桂树砍去,(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向人间洒下更多的光辉。 整体感知 品析下阕 2、“桂婆娑”有什么含义? “桂婆娑”象征朝廷中那些阻碍北伐的人,也就是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什么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想象、用典 ②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让人间有更多光辉。 ③表达了词人扫清一切投降势力的愿望以及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 词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托物言志的写法,将问月的情趣与隐喻的含意融为一体,尽情抒写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和爱国情思。 诗歌主旨 词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托物言志的写法,将问月的情趣与隐喻的含意融为一体,尽情抒写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和爱国情思。 诗歌主旨 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诗句是: : , 2.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