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现代戏剧曹禺《北京人》教学要点戏剧常识 20世纪中国话剧的发展 曹禺与现代话剧的发展、成熟 《北京人》的主要内容与艺术特色 一、话剧 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比其他戏剧形式更接近真实生活。西方一般通称戏剧。我国话剧最早出现在辛亥革命前,称文明戏或新剧。曾在上海、武汉等地盛行,后渐衰落。影响较大的团体有春柳社、春阳社等。五四运动后,现代话剧兴起,称爱美剧或白话剧。1928年由洪深提议,改称话剧。 话剧与中国传统戏剧比较中国传统戏剧: 中国戏曲的“程式性” 传统戏剧的“虚拟性” 传统戏剧的民族性 作为舶来品的话剧 话剧表演的“生活化” 话剧的“写实性” 话剧的“现代性” 二、20世纪中国话剧的发展文明新戏时期 爱美剧时期 小剧场运动时期 : 左翼戏剧运动时期 剧场戏剧时期 广场戏剧时期 剧场戏剧再兴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话剧时期 三、曹禺:1910 — 1996 本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1910年生于天津。“曹禺”是1926年发表小说时初次使用的笔名。 看戏 演戏 读戏 写戏1922年入天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演出中外剧作 。 1930年转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 引起震动。 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曾获《大公报》文艺奖。 1936年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作剧作《原野》。 抗战后,随校迁往四川,写《北京人》等作品。 曹禺的出现,标志中国话剧的成熟。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 。写作话剧《明朗的天》,历史剧《王昭君》等。 四、曹禺代表作:生命三部曲《雷雨》:挣扎与残酷 《日出》:倦怠与飞翔 《原野》:爱与复仇 《日出》《雷雨》《原野》五、曹禺创作三阶段第一阶段:从《雷雨》到《原野》 特点: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曲折跌宕的戏剧情节,事件非生活中常有(戏剧化的戏剧) 第二阶段:从《全民总动员》到《桥》 特点:现实性增强,戏剧节奏与戏剧冲突也趋向舒缓与淡化 (生活化的戏剧) 第三阶段:从《明朗的天》到《王昭君》 特点: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思想性增强,艺术性有所下降《王昭君》六、《北京人》的戏剧结构第一幕:人物命运遭际、性格特点 “北平曾家旧宅”场景———巨大阴影的笼罩 曾文清:几乎无事的人生;软弱的个性;精神瘫痪 愫芳:寄人篱下的坚忍 曾思懿:精明、虚伪与刻薄 曾皓:坐吃山空、行将就木 江泰:一事无成、满腹牢骚 曾霆、瑞贞:不幸的婚姻 袁任敢、袁圆———健康、强壮、光明、充满朝气 陈奶妈、小柱子———乡村的质朴第二幕:人物处境与相互关系 江泰大闹曾府 曾思懿逼曾皓“交老底” 曾文清染上鸦片 曾皓气极成病 曾文清离家出走 矛盾激化第三幕:腐烂与新生 曾皓:视若生命的寿棺被抬走抵债 曾文清:失魂落魄的归来;吞鸦片自杀 腐烂 曾霆、瑞贞:秘密离婚 愫芳:失望而随瑞贞一同离家投奔光明 新生七、《北京人》人物形象分析曾皓——— (1)老一代北京人,封建家庭权势与精神统治的代表 (2)看似满怀忧虑、烦恼、委屈和同情,实则在“仁义道德”的之下掩盖着自私虚伪的心,以苦难和哀怜遮蔽自私与虚弱。 (3)封建家庭的衰落与精神幻灭曾文清——— (1)曾家第二代“北京人” (2)聪颖、清俊、善良温厚,不乏士大夫阶级所欣赏的潇洒飘逸 (3)长期生活其间的封建文化和教养腐蚀了他的灵魂,精致优雅的生活磨掉了飞翔的能力 (4)“重重对生活的厌倦和失望甚至使他懒于宣泄心中的苦痛。懒到他不想感觉自己还有感觉,懒到能使一个有眼的人看得穿:‘这只是一个生命有空壳’” (5)悲剧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 愫芳——— (1)理想中的“北京人” (2)沉默忧伤、处处忍让 (3)逆来顺受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