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元(整体)备课 第 一 单元 单元(主题) 第一单元 土壤与岩石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学生亲生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了解认识自然界的兴趣,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统一的观点,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最好的办法就是促使学生亲身经历大量的有意义的探究过程。 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 10.地球系统 内容要求: 10.3岩石和土壤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观察并描述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的特点,举例说出它们适宜生长的植物。 知道地球表面覆盖着岩石,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学业要求 能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举例说出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中的植物。 能通过实验,识别土壤的主要成分,了解不同质地的土壤适宜生长的植物,初步具备记录实验过程、整理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能对天气、水体、岩石和土壤具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动手实验,如实记录观察结果,具有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了解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类型,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三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围绕这些内容,本单元设计了 3课,即第1课、第2课和第3课。 第1课是《土壤里面有什么》。学生通过对土壤的初步观察和对土壤成分的探究,了解土壤的一特征和主要成分,在此基础上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人类活动的重要作用。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为“探究土壤的成分” 第2课是《比较不同的土壤》,本课是在第一课学生初步观察了土壤,了解了土壤的主要成分的基础上,观察更多种类的土壤,并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围绕“不同的土壤各有什么特点”,分为五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观察不同种类的土壤,比较它们在颜色、颗粒、气味等方面有什么不同。第二个环节是几种土壤分別倒入水中,搅拌、静置后,观察各种土壤沉淀后的分层情况,了解各种土壤的成分有什么不同。第三个环节是对湿的三种土壤分别进行擀或搓,观察它们是否都能被擀成片状或者搓成条状,以此探究它们的黏性差异。第四个环节是把相同量的水分别缓慢,均匀地倒入相同量的三种土壤中,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第五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三种土壤的主要特点。 第3课是《岩石与矿物》。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土壤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地球表面除了土壤外,岩石也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地表物质。本课在研究土壤的基上,开展对岩石的观察和探究,让学生对地球表面的物质组成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为“观察岩石”,分为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学生介绍自己采集的岩石。教师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采集岩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采集的岩石进行交流和分享。第二个环节是观察不同的岩石,比较它们在颗粒、纹理和硬度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学生主要用感官观察不同岩石的外部特征,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不同岩石的硬度,在观察的基础上比较它们的不同特征。第三个环节是交流不同的岩石都有什么特征,并鉴别身边的岩石。教科书中给出了几种常见岩石的特征,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对自己采集的岩石进行鉴别。拓展与应用部分,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岩石种类,知道岩石都是由矿物组成的,岩石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龄阶段,对科学课程中的实验和探索活动兴趣浓厚。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方式,但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论理解尚待加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实验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同时,教师需耐心引导,鼓励学生提问,培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