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子发芽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种子发芽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结合学生对植物的生长经验,认识种子的结构,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了解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本课为第二课时,主要探究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假设种子发芽可能需要的条件,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研究,引导学生通过控制对比实验的变量和不变量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学生对于种子的萌发已有一定的认识,了解了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但未曾进行过系统性思考与研究。本课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实验(对比实验)设计的任务,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设计上,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给予学生自主尝试的机会,暴露他们对比实验的模糊概念;课中,先以真实情景进行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控制变量实验”实验设计是否合理,教师适当给予学生评判,最终让他们体会到“单一变量”的设置对于实验的重要性。接着,呈现学生用虚拟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各抒己见做出评价,并反思自己的设计是否合理,从而掌握设计对比实验的要领。然后,将刚才的设想迁移至实际操作步骤,让学生明晰对比实验的操作流程,更好地进行课后实验。从结构上来看,“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种子发芽实验”“从实验中获得信息”三个活动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完整地构成了“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研究———收集信息———加工分析信息(解决问题)”一个主题探究活动的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适宜的温度等条件。 科学思维:了解对比实验对控制变量的严格要求,通过对种子发芽进行对比观察研究,认识植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了解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非生命环境条件。 探究实践:能够使用对比试验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并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验计划进行操作,表现出对种子发芽条件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耐心观察和记录的习惯。 态度责任:意识到植物生长与环境有关,珍爱生命,爱护植物。 教学重难点: 三年级的学生缺乏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的能力,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但探究能力有限,缺少持续观察的耐心,所以我将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科学小讲师通过板贴带同学回顾上一课时种子的结构。 2.三位同学分享种植不同种子的收获,引出问题:一粒种子是如何长成一株的植物的呢?张贴课题。 (二)创设情境,深入探究 1.猜想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师引入唐代诗人孟郊的诗句“雨滴草芽出,一日长一日”,释义后学生猜想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并做了课前统计。 2.播放学生自主探究视频,呈现不同观点。 师:通过两次实验,左边的同学认为土壤不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右边的同学认为空气不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你认为谁的想法正确呢?并说明理由。 预设 1:我支持左边的同学,种子发芽不一定需要土壤。 预设 2:我认为这个实验本身就存在问题,既有土壤,又有空气,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3.设计实验,控制变量。 师:到底如何设计实验呢?我们以“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为例,提供了实验材料 PPT展示水、泥土、培养碟、绿豆、阳光,可以自主设置数量,你认为怎样才更合理?预设:准备两个组,一组有土壤,一组没有土壤。 师:既然设置两组实验,但是材料只有一组,如何操作呢?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复制”“粘贴”的功能,用键盘操作复制为“Ctrl+C”,粘贴为“Ctrl+V”,(张贴板贴)同学们还知道什么方法? 预设:可以鼠标操作。小组讨论设计实验,两人合作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