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197297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梁甫行》教学设计

日期:2025-02-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0次 大小:185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3-2024,梁甫行,诵读,古诗词,课外,单元
  • cover
《梁甫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梁甫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下层百姓的深切同情,培养学生的民本思想。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的主旨思想。 2.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 1. 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意象等手法。 2. 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四、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鉴赏能力。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曹植的《梁甫行》创作于其生命后期,这封写在被改封到远离京都的东阿之际向父亲述志的信,以其不假雕饰、直写胸臆而深情动人。诗人以平易晓畅的语言,写极目之所见,所想,一气呵成,天然成韵。所写的是常常为人们所忽视的身边的普通人事,绘出了天地间的“真景”,抒发了诗人心中的真情。诗人通过对这些流离无依者的生活命运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下层百姓的深切同情。 二、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纠正字音和节奏。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问题: 1. 诗歌中的“梁甫”是什么?为什么称之为“梁甫”? 2. 诗歌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象?这些景象有何特点? 3. 诗歌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是什么身份?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 4. 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者对下层百姓有怎样的感情? 四、深入研读 1. 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意象等手法 (1)诗歌中的比喻手法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意思是各地气候不同,千里之内的风雨也各有差异,以此比喻天下百姓生活的不同。这个比喻贴切生动,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各地百姓生活的千差万别。 (2)诗歌中的意象选择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里不仅描绘出了寒士们居住的破败景象,而且也反映了当时战乱和灾疫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同时,“柴门”“狐兔”等意象的选用,也表达了诗人对下层百姓的同情和关切。 2. 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1)对下层百姓的深切同情 诗歌中通过对“狐兔翔我宇”的描绘,生动地表现了百姓生活的苦难和困顿。同时,“白日忽欲晚”也暗示了百姓生活的无望和绝望。诗人对下层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2)忧国忧民之情 诗歌中通过对“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的描绘,表现了国家四分五裂、战乱不断的局面,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和百姓命运的担忧。诗人以自己的切身经历为线索,以自己的感慨作主调,对战乱所带来的人民的苦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并希望百姓能够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这也反映了他的民本思想。同时诗歌中的“柴门”“狐兔”等意象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这些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和百姓命运的忧虑和关注之情。因此《梁甫行》的思想主旨为诗人通过对流离无依者的生活命运的描写, 表达了对下层百姓的深切同情, 同时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 流露出对国家前途和百姓命运的担忧之情. 这篇诗歌的情感表达是丰富而深刻的, 它以平易晓畅的语言, 绘出了天地间的“真景”, 抒发了诗人心中的真情.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 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拓展延伸:对比阅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两首诗在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上的异同。 六、作者介绍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三国时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