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198975

探寻长江的源头之旅——《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逐字稿

日期:2025-05-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83次 大小:776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探寻,长江,源头,之旅,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字稿
  • cover
探寻长江的源头之旅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逐字稿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马丽华老师,在这个地方配的。这张图是远望格拉丹东雪山下边。 二、各拉丹冬雪山 我们来了解一下各拉丹冬雪山。各拉丹东雪山位于青海格尔木市和西藏安多县交界处,是唐古拉山脉中段的一组雪山群。它是长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各拉丹冬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海拔 621 公尺,为唐古拉山赇之主峰 三、作者介绍 马丽华,女,当代作家。1976年作者在 23 岁的年纪“被一种单纯的热情、理想和信念所鼓舞”进入匹藏,在西藏生活了很长时间,走过了很多地方,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此基础上,她创作了很多以西藏为题材的作品,如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走过西藏》等。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01年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 四、学习目标 1.把握叙事顺序,梳理作者游踪,理清文章思路。 2.借助朗读,并结合具体语句,感受各拉丹冬雄伟、圣洁、瑰丽之美,理解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3.学习作者把景物和自身感受融为一体的写法。 五、字词学习 六、把握叙事顺序,梳理作者游踪,理清文章思路 请同学们在段首标注出段落序号(共 15 段),然后阅读文章,用圆圈标注出关键的地名、景物名。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作者用了什么顺序来写这篇游记 ①作者是以时间的先后和空间位置的变化为顺序进行写作的。 ②我们先来看时间顺序。请同学们翻到 102页,看到第12 自然段,作者写到第二天,人随大部队进入冰塔里。这表明往前的内容是第一天的,往后的内容是第二天的。所以作者在时间上遵循了从第一天到第二天的这样的顺序。 ③我们再来看一下在这两天当中,作者空间位置的改变。第一天最初的时候,作者是在哪里呢 请看 100页的第三自然段的段首。作者写道,在哥拉丹东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把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这说明作者到了的时候,他的第一个位置是在格拉丹东以东几公里的草坝子上。 往后再看到文章的第四、第五段。第4段第2行,作者写道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这个时候位置已经转到冰河哪里。第3行在坚冰丛蟒间的立石堆上竖起三脚架,这是坐着的位置。再看到第五自然段首,作者又写到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这说明在历史堆上在张望的时候是可以看到冰塔林的。再往后看到第六自然段段首。作者写道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作者从砾石堆上有一个位置的改变了,开始在靠近冰山,靠近冰塔林。往后又有怎样的一种改变呢 我们看第7自然段,作者身体越来越不舒服的时候。在第7自然段第2行的结尾,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在冰山脚下的哪个位置,我们还可以看到同学们找到没有 102页的第十自然段的段首置身于冰窟,所以作者在这个时候是在一个冰窟窿里来看冰塔里。这是第一天未知的00改变。到了第二天的时候,作者写的比较简略一些,但我们还是可以很清楚地看到,12 自然段段首,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里。开始靠近冰塔林的时候,第12段第3行我便半卧在砾石堆上。第14 自然段第2行又挣扎着去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作者的位置是在冰河中④综上所述,作者在这两天的位置的改变,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作者正是通过空间位置的改变去写景转物的。我们还记得讲壶口瀑布的时候,作者写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他是站在河心的位置,就没有再走动了,以视角的转换来写景物。而在这篇文章当中,作者的位置是在不断改变的,所以我们说他用了移步换景的方式来进行写作。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游记要记所至或所见。作者有这样一个位置的转变,在不同的位置,他都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